探索题组导学,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以“小数乘法”的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许敏
[导读]

许敏    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薛家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212-01

        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导入课堂,从问题中引出谈话,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缺乏持续力,容易遗忘,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建构问题,教师不要帮太多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缺乏坚持性,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容易放弃,所以我们在学习材料的呈现上立足于公平,鼓励运用直觉解决问题。传统的自学题组教学课堂难以把生活中真实情境形象地展现出来,无法从问题中展开谈话;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差异性难以体现公平性,导致合作交流无法深入到每一位学生;问题中含有太多的强制性的条件和问题,使得学生无法耐心地读完题仔细思考;题组是按教师的逻辑思维来设计,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去建构问题,显然老师帮忙过多了。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为例,探索有效的题组导学,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表现中经历真正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过程。
        【课前思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有这样一组练习:(如下图):
        分别比较积与第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这组练习是在学生已经学好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在以往浙教版教材中是当作新授内容来教学的。这组练习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计算、观察、比一比,发现一个因数乘以一个小数时原数与积的关系,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感。看似简单的题组,其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蕴涵着解题策略问题,在历年的测试中是必考题。于是,我就有了把这组练习题作为教学内容的想法。
        显然,如果按教材中这样的设计,就会有不少问题。首先题组形式出现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能力和观察比较发现问题能力的差异性,会使不少学生无法参与进来,更无法自主建构成自己的学习经验;最后,用计算后再比较、发现,难以挖掘其中的逻辑推理及解题策略问题。于是,笔者进行了重新设计。
        【教学设计】
        一、从数学问题中引出对话
        从身边的真实情境引入,从问题中展开谈话,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购文具的问题基于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体现问题的公平性,便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 出示一组自拍的某超市文具图片)王老师打算给全班43位同学买一样礼物,刚好口袋里有43元。如果让你去选,你会想到什么问题?接着出示文具的价格:钢笔5.5元/支,修正带2.7元,笔记本1.05元,铅笔0.85元,橡皮0.55元。
        二、让特定的问题在对话中出现
        学生对有跨度的问题总是没有持久性,容易放弃,所以分解开用最简短的问题来深入探究,并让特定的问题在对话中出现。


本节课中单价有没有超过1元是一个特定问题,设计如下:
        (1)你会选择购买什么文具?和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
        (2)用数学方法来表示你的想法,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选择铅笔,因为单价没有超过1元,算式:43×0.85=36.55元<43元。
        生2: 选择橡皮,因为单价也没有超过1元,算式:43×0.55=23.65元<43元。
        三、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来解决数学问题
        用合理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鼓励用直觉及一定的逻辑判断来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问:你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吗?更直接的算式可以怎么写?
        生:43×0.85<43元   43×0.55=<43元
        四、自主构建数学问题,发展学习经验
        这组练习的关键在于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1”的大小关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了学习经验(数量不变,总价随单价变化而变化)自主建构到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积随另一个因数变化而变化),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经验。
        (1)思考,同样买43份铅笔和橡皮,谁的总价更低些?说说想法
        (2)如果买钢笔、修正带或笔记本,你觉得43元够吗?用算式来表示
        生:43×1.05>43元   43×2.7>43元   43×5.5>43元
        (3)谁的总价最高,为什么?
        生:钢笔。因为钢笔单价最高。
        (4)比较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乘以比1小的数,结果比原数小;乘的数较小,积就越小。
        一个因数乘以比1大的数,结果比原数大;乘的数越大,积就越大。
        【教学思考】
        原本一组枯燥的题组练习课变成了一堂生动的数学课。生动的数学课堂,这是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经验的动力和保障。结果更是出乎意料,得到的原比想像到的要多得多。适当处理教材,改变教材呈现的方式,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经验的前提。教材提供的是一种普遍性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限制。尤其对那类逻辑思维强,蕴涵解题策略的教材,往往只能强制提供题组,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归纳出一般性方法,再加以应用,如《加法的简单运算》、《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如果不适当处理,直接提供给学生学习,往往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去除教材中所有强制性的条件重新进行编排。从围绕某一个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展开对话,让特定的问题在对话中呈现出来。
        培养学生规划问题解决能力,这是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经验的关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规划问题的能力无与伦比,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处理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规划问题解决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