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追寻——以《高扬民族精神》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杨慧林
[导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润泽生命的教育。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知识的落实、情感的熏陶,润泽学生心灵,促动学生践行,德育贯穿始终。本文笔者从教学选材、设问、立意等方面探寻“心动、生动、行动”的课堂,引导学生在情感浸润中以情育德,将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杨慧林    瑞安市塘下镇第二中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润泽生命的教育。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知识的落实、情感的熏陶,润泽学生心灵,促动学生践行,德育贯穿始终。本文笔者从教学选材、设问、立意等方面探寻“心动、生动、行动”的课堂,引导学生在情感浸润中以情育德,将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选材、设问、立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204-02

        道德与法治都是一门知识性、情感性紧密融合的学科,道德、法律、国情等知识的落实,情感的熏陶,润泽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促动学生践行,德育贯穿始终。很多时候知识落实不难,但情感升华、实践行动不易。小课堂讲述大道理,很多时候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嘴上说得好听,却未必入心,更何谈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渗透是一门讲究的艺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寻。本文以《高扬民族精神》一课为例,从选材、设问、立意等方面探寻“心动、生动、行动”的课堂,引导学生在情感浸润中以情育德,将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扬民族精神》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的第二课时内容。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于民族精神的认同与践行,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思考、感悟,接受一种自然、不虚伪、不做作的思想教育是本课的努力方向。
        一、选材关注学生内心需要,有共鸣才有心动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不同,就是教学素材选择的空间很大,教材案例、时政热点、身边事例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载体。选择的教学素材能否真正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是一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否有效落实的重要因素。要想让德育更好地“内化于心”,教学素材一定是生活的、实时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以生活为载体,以情感为牵引,激趣设疑,可以让德育课堂更自然、更入心。
        【教学案例】
        第一次设计《高扬民族精神》一课时,为使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我选取的教学素材为教材上有关抗日战争的案例,并结合历史和生活补充教材,增加了《庐山谈话》(节选)、学生所在地抗日英雄的事迹等材料。
        【点评】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结合自己已知的历史知识,能比较全面的感悟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对家乡的抗日英雄也能产生一定的敬仰之情。面对历史材料的时候,学生的思考、讨论是平淡理性的,没有太多内心的波澜。学生只停留在知识性的感悟中,对民族精神内心的认同感和践行意识基本没有形成。民族精神更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平凡践行中,而以上的素材难以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情感认同。遥远的历史材料虽然能贴切地解决本课的知识目标,但是并未触动学生内心,缺共鸣、未心动。
        后来对此课进行了多次调整,在教学素材的选择、取舍上花了较多心思,新的教学设计节选如下:
        导入:播放当年最火热的电影《战狼2》电影预告片,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中国情怀。



        环节一:永恒的情怀
        (一)素材:电影三个剪辑片断
        (二)素材:(1)电影原型(2)电影制作过程
        环节二:平凡的践行
        素材:学生所在学校教师章步琪老师的事迹资料。
        【点评】
        环节一在电影《战狼2》的台前幕后感受中国情怀,遵循教材但不完全依赖教材,选取贴近学生、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材料组织教学,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悟。那些震撼人心的电影画面和电影背后的故事,激发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油然而生。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情感源泉。环节二让学生感悟平凡人的中国情怀更能打动学生,课堂上学生有触动愿参与,认知度和情感体验从个人生活到国家情怀、民族精神,显得自然了许多,德育水到渠成、内化于心。
        二、设问融入情境注重开放,有空间才有生动
        课堂设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素材情动人心,课堂设问更要问在心坎,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实现师生情感共生共长。课堂设问应该要融入情境、注重开放、适当留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
        我最初设计的课堂主体问题如下:(1)在电影的镜头中,你看到了哪些民族精神?(2)在章步琪老师老师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可贵精神?
        【点评】
        设问直接点题,学生的回答刻板甚至重复,内心虽然感触满满,表达却被限制,课堂几乎没有什么生成。在反复磨课之后,设问修改如下:(1)在电影的镜头中,你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哪些情怀?(2)章步其老师事迹展示,适时追问:他将面对什么样的人生?你可以帮章老师想想办法吗?并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请为章步其老师写一段颁奖辞。
        【点评】
        从导入开始都不直接点题民族精神,只谈中国情怀,留有悬念。学生可谈的内容更多。分段展示章步其老师事迹,学生融入情境亲身体验,感悟与收获更真实深刻。“留白”是师生对话的至高境界,当布置小组合作时留给学生的是5分钟的思考与讨论,是5分钟的自由表达与展示,师生对话一下子拓展了宽度,课堂有了更多的精彩生成,并不一定都谈民族精神,但在不同的表达中流淌的是那共鸣的情愫,民族精神内化于心,教育看似无痕心有烙印。
        三、立意有所提升注重实践,有升华才有行动
        教学立意是一堂课的灵魂,它能反映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纵深理解,对教育价值的引领追寻。当教学目标看似基本达成的时候,在立意处稍有提升,学生的感悟可能会更深一层。学生将已内化的道德情感升华为辅助行动的激情,外化于行、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这是德育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到,督促学生学以致用,真正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行动上。德育,在课内,更在课外,在感悟更在实践。
        综上所述,教师以引发师生共鸣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易于触动学生内心情愫,滋润情感体验,点燃思维火花。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润泽生命的教育。让学生在我们的学科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涵养“合作担当、承担社会责任”等新时代所需的核心素养,是我们学科教学追求的境界。关于“心动、生动、行动”的课堂追寻,关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追寻,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黄建炜主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1-12月
《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纪微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窦桂梅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