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体能训练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下   作者:张勇
[导读] 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体能训练的机会,不仅可以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展开,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体能训练形式众多,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训练中形成平衡、柔韧、耐久等能力,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体能现实,灵活运用组织策略设计体能训练,为学生提供适宜体能训练的环境和机会,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
张勇    四川省彭州市军乐小学  611931
【摘要】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体能训练的机会,不仅可以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展开,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体能训练形式众多,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训练中形成平衡、柔韧、耐久等能力,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体能现实,灵活运用组织策略设计体能训练,为学生提供适宜体能训练的环境和机会,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训练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2-114-01
 
        引言
        一、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校往往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而忽视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体能锻炼也做得并不够到位。受到传统化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在很多情况下,还会被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体育教学时间,同时大多数的体育老师不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体育学科的兴趣,学生的体育学习十分的被动,所学习的内容和进度都是依靠老师来推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也没有过多的兴趣,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很难正常进行,体育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在体育课堂中对于学生的体能练不到位,体育教学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大多数的学生会将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混为一谈,其实不然,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获得良好的体育学科素养,真正的促进学生的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教学策略
        (一)启动游戏,引发体能训练热情
        例如,在三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练习仰卧起坐,这是最为典型的体能训练活动。开始训练时,学生热情较高,但很快就产生了厌倦情绪。于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训练实际进行调整:“仰卧起坐可两人一组合作训练。下面展开两人合作的仰卧起坐竞赛活动,看哪个小组一次做的次数最多,输者要接受象征性惩罚。”学生听说要进行比赛,运动热情顿时高涨。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成组参与竞赛,学生开始行动起来。竞赛开始后,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一轮竞赛过后,教师让学生重新自由成组参与竞赛,更加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依据教学针对性,实行因材施教原则
        开展小学体育授课期间必须具备较高的针对性,小学体育授课的宗旨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而使学生养成运动的观念,将提升学生的体能作为工作的重点。小学体育授课的针对性指的是依据学生具体的身体素养进行,小学生的身体体能相对较低,所以体育老师在设定体育课程内容期间必须以此为基础,根据小学生的身体情况开展活动。

其次,老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授课而期间需要根据各个学生之间身体素质的差异进行授课,不同身体素养的学生尽量采取不同的体育活动,进而有助于全部的学生共同发展。小学体育授课期间若想保证因材施教的顺利开展难度系数相对较高,因此必须确保老师熟知所有学生的体能情况,之后合理的规划授课内容。老师需要根据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各种授课活动,进而保证众多学生均能够在体育运动期间获得收益。譬如老师要求体能较低的学生开展相对基础的体育互动,因为运动强度较大的活动会使此部分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此时老师能够给这类学生设置慢跑等运动,通过有氧运动提升其身体素质。同时,要求体能较高的学生开展部分运动强度较大的活动,譬如常见的拔高练习,需要将提高学生的体能作为工作重点,譬如开展冲刺跑和高强度的引体向上等,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保证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效果,进而从中获取较多的运动知识。经过此种方式能够使得老师在授课期间依据学生体能差异开展不同方式的授课,进而从整体上确保全部学生的体能均有所提升,有效的保证小学体育运动的授课质量。
        (三)强化思想教育
        在激发学生加入体能锻炼积极性的基础上,需要重视在纪律方面的教育以及培养。在讲解攻防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讲清楚目的,同时需要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出现受伤的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思考,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找到答案。为他们创造宽广的形象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使得练习更加具有丰富性,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体能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合作,充分表现出创造力,同时对于合作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体能锻炼的热情。
        (四)延伸实践,培养体能训练能力
        体能训练不仅要对接学生的生活认知,还需要在习惯培养上进行更多的创新设计,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能和运动品质。其中,拓展体能训练维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选项,为学生喜闻乐见,自然可以获得好的训练效果。例如,耐力跑训练是重要的体能训练形式之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大多对耐力跑缺少参与热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训练设计,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如追逐跑游戏,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更为青睐,能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训练。为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跑步习惯,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做跑步记录,并作为一项运动作业留给学生。同时,教师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监督与指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跑步,形成良好的跑步习惯,提高体能素质。
        结束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能训练也是如此。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各自体能存在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对体能训练资源、体能训练形式、体能训练活动等方面展开创新探索,以形成更多的体能训练契机,提升学生体能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凯利.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6):42-43+46.
[2]张旭东,张浩敏.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有效措施研究[J].体育视野,2020(05):97-98.
[3]黄海强.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加强小学生体能训练[J].体育风尚,2020(08):143+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