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感受力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吴惠平
[导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内容,感受力是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在小学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因此也就要求感受的能力更高一些,那么什么是感受力呢?感受力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的能力,具体来讲,是文章内容在学生这里的品味和理解,基于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是必不可少的。

吴惠平   玉林市容县容州镇礼信小学  广西  玉林  537500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内容,感受力是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在小学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因此也就要求感受的能力更高一些,那么什么是感受力呢?感受力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的能力,具体来讲,是文章内容在学生这里的品味和理解,基于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受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16-01

        学生自己的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中的语言感受力的提升,通常就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沉浸在文章的内容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所描绘的场景里,在其中有所感悟,这也正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沉浸式阅读,将阅读中有益的、美好的部分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日积月累的收获,会让学生的内心不断升华,阅读的能力也会随之不断进步。在小学阅读教学培养这方面,本文重点讨论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一、阅读教学时精选阅读内容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阅读的内容无疑是最为基础且最为关键的的因素,阅读材料是学生进行阅读的起始。好的阅读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精彩并且规范的语言文字,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让学生在感受阅读内容精彩的同时,自身的语文素养也能够得以提升。所以,有效的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与合适,常言“磨刀不误砍柴工”,身为教师更应深有体会,有力践行。阅读内容是否有精彩的语言、好的含义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有与付出时间对等的收获。欣赏到精彩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有所提升,这样的阅读才是恰当而合适的阅读。
        在阅读中,一篇文章必然会有它的侧重点,学生应学会在文章的内容中,有针对性地掌握主要的内容,重要的知识点,不可以毫无目的的学习整篇文章,要学会思考和理解文章的含义和特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阅读学习,在积累过后,学生的感受力渐渐会得到提升,最后不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可以自行进行阅读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例如,在阅读学习之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寻找文章中精彩的部分,这个“精彩”不单单指语言运用的精彩,也可指内涵表达的精彩,令学生自主寻找,自由发挥。如教师可以把整个阅读内容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或者段落作为切入点,把文章中最精彩的内容截取下来给学生阅读。如小学语文中《四季之美》这篇课文,在课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动静之美的描写,“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等等,这些优美的动静描写,让学生对四季之美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卷,让他们对课文中描写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学生的感受力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教师也可以自己对精彩的部分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进行聆听和体会。


例如在进行《老班长》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小战士“我”发现老班长自己吃鱼骨头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我”的讶异和感动的情绪,老班长的话可以让他们体会到长征时革命战士那种不惧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在进行阅读感受的时候,学生的感受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阅读教学时引导主动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如果教师仅仅是要求他们自己进行阅读,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的话,不会收货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比如学生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了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读不通的语句,就应该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要耐心进行解答,但注意,不能直接给学生最后的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寻找答案,适当的进行指点,知道学生找到答案。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中写到,刘备对关张二人说:“能够有诸葛先生帮助我,这就像是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在这句话中,学生能够读出刘备高兴的情绪,但是更深一层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爱惜人才的心情。在这时,教师就需要去引导学生发现刘备为何要发出这样的感叹,话中的“鱼儿”指的是谁,“水”指的又是谁,同时要结合刘备说出这句话的时代背景,学生融入到话语的情境中,对刘备说出的话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体会到更深层的意思,在整个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力就会有所提升进步。
        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有效的,不盲目的,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并且成功解决了阅读过程中的问题,阅读的感受力才能有所提升。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喂到学生嘴里,“被动填鸭式”的学习,学生就不会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能力也不会得到锻炼和提升,阅读教学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阅读教学时延伸阅读内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阅读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学习时进行阅读以外内容的延伸,从而充分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教室可以在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其他与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课文《穷人》时,教师就可以提出:渔夫是否真的想收养这个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因人而异的,渔夫的家庭并不富裕,他可能不是真心地想要收养西蒙的孩子,但是人性的善良促使着他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
        从这个举动中可以看出渔夫这个人物的特点,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个人物。文章中并没有直接写出这些内容,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空白,学生拥有了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去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力也会随之提升。
        四、总结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它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能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教会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感受力的培养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教师进行引导,在学习阅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延伸,从而进行学生感受力的提升。感受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情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龚福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力研究[J].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15,0(5):70-71
[2]章永清.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6):150-150
[3]潘丽远.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J]. 考试周刊,2013(81):50-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