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与方法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下   作者:陈耔莉
[导读]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传递着文化意识,而且表达着文化情感。语文作为高中教育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词汇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使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耔莉    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中学校  615300
【摘要】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传递着文化意识,而且表达着文化情感。语文作为高中教育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词汇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使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考;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2-177-01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无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导致课程目标的实现不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使学生在成长中自由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充分展现新一代年轻人的独特风采。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人不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将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之中。第一,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感受爱国志向等历史人物的正能量和积极人生观,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非常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大多以古诗词、文言文、寓言、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学生的课本中。学生只有通过文章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历史文化的欲望,进而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群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生活水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老师们自然会把传统文化作为一节课来讲解。教学方法陈旧僵化,不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忽视了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只是对一些翻译方法和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进行形式化的讲解,而没有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形成的背景和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情。他们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影响,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作家的情感和文化精神。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学生的基础薄弱。他们和老师一样,把高考涉及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受训的学生只能参加考试,不能真正理解学习语文学科的实质性目标。因此,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其次,学生学习古文过于依赖工具书。在追求效率的背景下,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只要有不懂的单词和句子,他们就去读注释翻译,他们不想花时间去阅读和理解。


        三、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与方法
        (一)提升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
        只有让教师自己先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才会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带给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并且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才会在教授学生时才可以以自身的修养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一是教师应广泛参与传统文化知识。高中语文教师在学校的学习中,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教学内容外,还要围绕自己的专业向外拓展,使教师在今后对学生的教育中有足够的知识内涵。语文老师需要多看有关传统文化的古典文学作品等等,如古代诗词、古代散文集、历史著作等等。
        二是教师要能够美读美感。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师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要了解课文的节奏美和音乐美,还要充分把握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语篇的流畅性。然而,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感性地阅读文学作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可以用优美的声音感染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有欣赏传统文化的美感,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古典文学的美。只有老师拥有了发现美的本领,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并可以用心去领悟、鉴赏、课文中的文学之美。
        (二)以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首先,把问题设计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出发点。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群体,教师应把学生放在首位,以自己的教学为辅助力量,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备课时,教师需要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进而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教学计划。比如,教师可以提前分析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知识,然后设计问题或话题供学生探究,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当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代表性,要涵盖主要知识内容;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简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第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贴近生活、趣味性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兴趣;最后,问题不要太死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广泛的思考。
        其次,组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拓展信息空间。在我国,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听。然而,阐释传统文化的内容却比较深奥。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那么教师就很难全面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来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一起收集、组织、讨论和总结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信息和资料,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开辟信息空间。
        四、结语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知识,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充分认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挖掘传统文化渗透途径与方法。如需要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语文教师必须要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美感能力。以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可以从以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组织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拓展信息空间两方面入手。使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宇鹏.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13+90.
[2]尚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7):94-95.
[3]常文侠.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