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必需“爱”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下   作者:黄桂新
[导读]
黄桂新   南宁市西乡塘区心圩中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2-196-01
 
        爱是春雷,能惊醒迷途的孩子;爱如夏雨,能沁入学生的心脾;爱是秋风,能拂去孩子心灵的尘垢;爱如冬日,能温暖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么德育教育应该怎样进行才能切实有效?作为一线班主任的我,在班级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探讨、实践,终于领悟到:德育工作的真谛——“爱”的渗透。
        赏识之爱
        镜头一:
        语文课,我给学生上《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
        播放朗读视频,提问:“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听后齐答:“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丰饶的土地!”我禁不住带着赞许的口吻:“你们听得非常认真!回答正确!”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情绪高涨,人人伸直腰,期待我下一个提问。“它的丰饶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在课文里圈出这些语句,并用喜爱之情读读这些句子。哪位同学先来?”学生陈,高高举手,迫不及待:“老师,我先说!”“好,请!”陈信心十足,大声朗读。
        “你的声音真好听!你声情并茂地朗读把我们引入一个神奇、广袤的美丽东北乡村!”全班顿时响起掌声。于是,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越来越多。
        整节课,我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对学生的赞赏:“你的回答真棒!”“你会用‘广袤’这个词来形容,太准确了!”“你一个细心的女孩!”
        就是因为这些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满期待,渴望甚至抢着表现自己。可以说,这是一节互动成功的语文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去激励,就能点燃学生自信之灯,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赏识教育无疑是德育教育中的一支奇葩。而赏识教育的前提,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学生,欣赏学生,并擅于捕捉、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
        感恩之爱
        镜头二:
        班会课,学生观看视频:一个孩子从妈妈怀孕到出生,走路,说话的经历——《0至7岁的成长》。这是我为即将到来的母亲节精心设计的《感恩父母,拥抱亲情》主题班会。
        刚播放视频,学生看到镜头里大腹便便的孕妇,哈哈大笑,纯属局外人心态。再看孕妈妈的痛苦生产,年轻妈妈耐心教小朋友走路、拿筷子等的过程,学生的表情越来越凝重,他们慢慢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也如镜头中的小朋友,包含着妈妈的艰辛付出。
        看完视频,我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记忆中,你的妈妈曾为你做了些什么?”“我妈妈说我一岁还不会说话,她非常着急,带我到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妈妈天天讲故事给我听,结果我一岁十个月,正常会说话了,妈妈才放心。”“妈妈为了提高我成绩,自己省钱却花高价请校外老师给我补课。”学生畅所欲言,谈论热烈。我继续追问:“那么,我们能为妈妈做什么呢?”“我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妈妈放心。”“本周的母亲节,我要买礼物给妈妈,表达我对妈妈的谢意。”
        在学生情绪高昂的时候,我再告诉学生,如何学会把自己的“被爱”转化为对亲人,朋友的“施爱”,在生活中如何感恩他人,班会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东汉政治家、文学家王符说过:“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感恩教育”又称为“爱的教育”,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对如今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早已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对父母,爷爷,奶奶颐指气使。他们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一切,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那么,以节日为载体的感恩教育成了改变他们这种不良现象的好契机,教师要擅于抓住这些教育契机,有意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而教师平时对学生的热爱,言传身教,更是活生生的榜样教材。
        交往之爱
        镜头三:
        周末,节假日,我的Q头像闪个不停。学生经常找我Q聊。以下是我“唠叨姆”和“奋斗”的聊天记录:
        奋斗:“老师,给我换座位,去哪里坐都行,就是不要靠近卓彤。”“奋斗”是一个比较健谈、开朗的男生,无论课堂还是课外,事事都想参与,极力表现自己。卓彤,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腼腆,沉默寡言,常独来独往。
        唠叨姆:“为什么?”
        奋斗:“别人都说她有麻风病。我会忍不住和她说话,别人会笑话我的!”
        唠叨姆:“你也认为她有麻风病?”
        奋斗:“当然不是,大家就是觉得她不合群,与众不同,当作麻风病,不与她交往。”
        唠叨姆:“每个人都渴望与别人交往啊,你这么阳光的男同学就得做带头作用!主动和她交往,别人不仅不笑话你,还很佩服你的!”
        奋斗:“有这回事?不过,她很孤独,挺可怜的。”
        唠叨姆:“是啊,你帮帮她,主动和她说话,看谁还敢说她有麻风病。”
        奋斗:“老师,你这算不算是我帮你的忙啊?呵呵,当作秘密哦!”
        唠叨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的,我和你的秘密!”
        课后,我找卓彤了解情况,在班上批评给卓彤取“麻风病”外号的同学,倡导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因为有“奋斗”的配合,卓彤很快和同学有说有笑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你把忧愁告诉一个朋友,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当代中学生,个性多样化,他们的精神需求和个人喜好也表现为多样化,但同时他们又是比较情绪化,内心更需要别人来分担他们真挚的情感。所以,我们实施教育,就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符合他们年龄、心理特征的方式方法,比如Q聊,微信,微博等,以一个关心他的朋友身份去和他们闲聊,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忧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疏导他们思想障碍,这应该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式。
        无论是平时交流,还是班会课的言传身教,或是课堂内外的赏识教育,无不包含着一个教师的满腔热情,和炽热的“爱”生之心。一位教育者如是说:“通往心灵的小径是曲折的,唯有用真爱才能避开小径旁的荆棘,才能到达小径尽头——心灵的居所。”教育的真谛是“爱”,只有以浓浓的师爱去激励学生,以无私的爱心给他们阳光与雨露,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像春夜里丝丝缕缕的喜雨,随着风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滋润他们健康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