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下   作者:张哲清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要求过各大院校要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英语作为高中重点课程之一,承载着传播语言文化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特点,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方法和策略。

张哲清    陕西省安康中学  陕西  安康  725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要求过各大院校要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英语作为高中重点课程之一,承载着传播语言文化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特点,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中英语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2-193-02

        英语课作为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也正是由于它的重要性,中学英语课堂总是难以摆脱升学主义的影响,从日常的教学设计,到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都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整个教学过程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很多专业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引导和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应该由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向学生传达的价值观、德育因素被严重轻视,英语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互无联系的两门课程。因此,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师,因为教授的是外文,并且学生正处于正确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中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指出,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从来不是思想政治课要独自承担的责任,他是所有学科教师共同承担的义务。然而,在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教师并未或轻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提起思想政治教育,马上联想起空洞的说教,长篇累牍的大道理,觉得思政教育会耽误学科的学习时间,或者认为这些事情与本学科无关。殊不知,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智力,而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和价值观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本质上说,课程思政,既是学校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对现实学校教育教学的纠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佰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曾说过,当所学的识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如果英语教学与学科思政没有结合起来,难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是多么的枯燥,学生就像没有灵魂的玩偶,所讲内容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很快就会消失地无影无踪。英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文化、风俗,科技、教育等的重要渠道,如果不把语言知识的讲授与爱国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欣赏教育等结合起来,可以说,这不是真正的外语课堂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英语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特点
        1.注重思政教育的常规性
        高中生思想还未成熟,正处于形成正确三观的黄金期,如果能够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传统的空洞的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在日常的授课中,注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变得尤为重要。日常的教学过程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与英语课相融合,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深入备课,对每个单元所蕴含的思政要素进行深挖。课程思政是随课程教学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而进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要自然、适时。自然就是指思政教育要有真情实意、水到渠成之感。


适时指随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的同时及时、实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非教学内容学习完、教学活动结束后的教育。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Earthquakes为例,本单元主题是地震,在学习Speaking and writing这一板块时,有一个写作任务,让学生作为发言代表,在公园落成时向曾经在唐山地震中提供过帮助的人们表示感谢。教师可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追忆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最好用一些视频或图片来加强说服力,以便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用英语表达感谢的同时加强了感恩教育。
        2.注重思政教育的隐蔽性
        长期以来,受升学至上理论的影响,思政教育被严重的妖魔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政教育没有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思政教育只是教师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对学生一味地说教指责,从而导致学生一听到思政二字就心生反感。教师必须寻找新的方法去完成学科本应当承载的育人职责。习近平在讲话中还说到“思政教育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教育不是教训,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比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Wildlife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濒危物种的现状,以及造成许多物种灭亡的原因,最后得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结论。教育的目的是显性明确的,但这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方式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其实课本中的每个单元都容易找到这些隐蔽性教育的切入点,比如,Great women这一单元可以让学生讨论伟大女性的共同点,以及每个人心中的伟大女性,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英语,使学生明白,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有美式英语,英式英语就会有中式英语,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要想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教师课内课外都要下功夫,才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1.英语教师要加强思政修养
        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主要靠英语教师。作为思政内容的传播者,只有当教师本身真正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才能在教学中有效的开展课程思政。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朝学者钱琦曾说: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因此,加强思政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前提,有了高尚的品格,教师才能真正让学生信其道。
        2.英语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英语课堂内容包含包罗万象,涉及到天文、艺术,风俗、地理,历史、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要在讲授语言知识,传播异域文化的同时,不留痕迹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在讲解时,将自己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悄无声息地传达给学生,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要深挖教材,还意味着教师要整合、锤炼教材内容,还意味着教师要有着专业知识以外的广博的视野。授业不易,和传道相结合更难,而且这种英语加思政的模式并无统一的模式可循,思政教育的效果完全在于英语教师的能力。
        思政教育和英语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因此,英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本着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J].求实,2019(9): 10-12.
[2] 王海花. 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太原:中北大学, 2019
[3] 肖映眉. 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渗透的原则和实现路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12):172-174
(本文为安康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研究”的成果(编号GHKT2020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