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分析小骨窗开颅治疗幕上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6期   作者:吴一雷
[导读] 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在幕上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吴一雷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湛江 524003

        【摘要】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在幕上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接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大骨瓣开颅手术)与观察组(30例,小骨窗开颅手术),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更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6.67%)比对照组(26.67%)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手术在幕上脑出血治疗中应用效果较为明显,其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而且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可以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手术;大骨瓣开颅手术
        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即高血压脑出血,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现阶段,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同时,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致使高血压脑出血患病人数也随增加,其严重危害到老年人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当前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是不同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不同,而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简单阐述,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为本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接收,随机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有18例男,12例女;年龄段:36-71岁(56.84±3.15)岁;平均出血时间(10.32±3.14)h;观察组中,有16例男,14例女;年龄段:35-70岁(56.78±3.21)岁;平均出血时间(10.28±3.21)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P>0.05)。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家属签署研究同意书;经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存在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史;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或者感染疾病;具有手术禁忌症。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小骨窗开颅手术:局部麻醉。根据头部CT明确位置,在血肿最后层面且与脑表层距离最近部位的头皮作5-6厘米左右的切口,切开头皮至骨膜部位,全面显露颅骨,铣刀铣开,骨窗直径为2.5-3.0厘米,骨窗边缘,硬脑膜悬吊,按照十字形将硬脑膜切开,大部分能够发现脑组织外膨,结合脑穿刺针吸出血性脑脊液及液化血肿,降低脑压,在部分脑组织张力降低后,经穿刺点依次切开皮层,见血肿腔结束,在直视下去除血肿,术中尽可能的全面去除血肿,术中以实际状况为依据,并不需要全面去除经过浸润的血肿,减少电灼。如果血肿伴有脑室相通或者残留现象,则需要留置硅胶引流管,术后结合尿激酶,目的是引出剩余的血肿,一直到血肿全部消失。
        1.2.2 对照组
        大骨瓣开颅手术:全身麻醉。以CT影像学为依据对OM基线进行选择,选择与颅骨最近的皮下层血肿骨窗,基底节血肿去除部位相对靠前,由外侧裂入路,如果位置较厚,则完成颞顶入路后,自颞中位置至血肿腔,手术期间,切口长度约12-15厘米,骨瓣直径约8-10厘米,结合铣刀全部切除骨瓣,同时剪开硬膜,使其呈放射状,全面清除病灶位置血肿,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①准确记录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②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状况,包括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再出血[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率(%),前者用t检验,后者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较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少,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当前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该病出血量较多,一般超过30-40ml,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对治疗方法进行选择。疾病发生后,患者通常伴有占位效应,而且中线结构及脑室受压状况移位明显,采取保守治疗方法无法取得理想治疗效果,因此通常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3]。现阶段,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有很多,包括去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钻孔引流手术等[4]。近年,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及小骨窗血肿清除手术方法等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同样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
        大骨瓣开颅手术是以往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但是因为该手术方法创伤更加明显,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术后康复不利。经调查研究发现,小骨窗开颅手术不仅操作相对简单,而且创伤小,与手术指征相符,局部麻醉下,并不会显著干扰内环境,对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从而平稳患者病情。除此之外,小骨窗开颅手术术中并不会大量出血,其可以在显微镜等辅助下展开手术,将血肿等全面清除,而且可以有效治疗,不会显著影响内环境,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5]。除此之外,小骨窗开颅手术深受患者重视。但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过程中依然可能出现死亡,其与患者脑出血位置存在紧密联系,一般情况下,丘脑或者脑干出血引起的死亡率较高,丘脑所处位置偏深,血肿及其周围水肿导致受损的脑部结构受到挤压,进而导致患者消化道出血、昏迷等症状,部分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加重,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发生,使得患者病情加重[6]。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少,且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小骨窗开颅手术方法可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该手术方法能够尽可能的将血肿清除,过多牵拉局部脑组织,有助于再出血发生率降低,减少住院时间。相比于传统骨瓣开颅手术,小骨瓣开颅手术效果更加明显,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术中出血量,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清除血肿,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予以幕上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而且能够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采纳、推广。
参考文献:
[1]韦英光.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比较[J]. 中外医疗, 2019, v.38(24):59-61.
[2]林茂晖, 林健, 詹梦熊.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7):141-142.
[3]顾伟红, 董建平, 王超,等. 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 2020, v.6(3):104-107.
[4]阮金成.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9, 25(1):86-87.
[5]潘东.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价值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33):31-33.
[6]王建伟, 刘斌, 杨开军,等. 小骨窗开颅与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 海南医学, 2019, v.30(10):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