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华
虎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虎林 158400
【摘要】目的:探析肝硬化患者护理期间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选择诊治患者中76例肝硬化患者,对所有患者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入组分析,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观察两组负性情绪、遵医行为。结果: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无对比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发现,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更低,观察组遵医率为94.74%,对照组遵医率为65.79%,提示观察组遵医率较对照组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负面情绪,提高遵医行为,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心理干预;肝硬化;遵医行为
肝硬化是一种肝脏弥漫性病变,反复发作,且该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强,年轻化趋势严重,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肝硬化病程长,症状明显,多数患者治疗期间易增加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预后,因此在治疗期间需结合有效护理干预改善预后[1]。心理护理干预旨在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抑制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治疗信心,改善遵医行为。本文深入分析肝硬化患者护理期间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选择2019年4月-2020年5月诊治患者中76例肝硬化患者,对所有患者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入组分析。
.png)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对出院患者实施定期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①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期间,鼓励患者主动倾诉,了解心理健康程度,再采用针对性心理疏导方案,进行心理调节,保持内心乐观情绪。②认知干预:医护人员需了解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针对性讲解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等,以此提升患者对肝硬化疾病认知。③行为干预:为患者质地你个饮食与生活计划,多摄入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食物,根据病情适当调整;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稳定,多参与户外运动,增强体质。④社会与家庭支持:医护人员需对患者及家属讲解家庭与社会支持对患者机体恢复的重要性,通过家庭与社会力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鼓励家人、朋友与患者良性沟通,保持愉悦心情,树立治疗信心。
1.2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组遵医行为,治疗期间严格遵守医嘱规范治疗为完全遵医行为;治疗期间基本遵守医治疗,偶尔不规范为不完全遵医行为;治疗期间完全不遵守医嘱治疗,无法坚持为不能遵医[1]。②分析两组焦虑自测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测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总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越焦虑抑郁。
1.3统计学方法
根据SPSS23.0分析,负性情绪评分由(±s)表示,遵医行为由(%、n)表示,义P<0.05时表示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遵医行为
护理后,观察组遵医率为94.74%,对照组遵医率为65.79%,提示观察组遵医率较对照组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见表1。
.png)
3 讨论
肝硬化疾病是多病因长期作用于肝脏,极易造成弥漫性肝病,临床多变现为肝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以及门静脉高压等,晚期患者会出现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因肝硬化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且预后差,多数患者失去治疗信心,出现焦虑、抑郁心理,因此为了提高患者治疗信心,降低负面情绪,需在治疗期间结合有效护理干预改善预后。
临床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在治疗期间,在治疗阶段病情均有可能复发,可能与患者抑郁情绪与负性心理相关,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对疾病治疗不利影响有正确认知,以此主动转变自身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能够明显减轻动静脉穿刺产生的疼痛,同时又可降低不良情绪,以此形成良性循环[2]。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更低,观察组遵医率较对照组高,表明心理护理可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负性情绪,遵医行为良好。可能是因心理干预的护理核心是心理支持,以此改变患者错误认知,且从行为、心理、认知以及饮食等方面实施干预,能够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升遵医行为,有助于肝功能改善[3]。
综上所述,对肝硬化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负性情绪,遵医行为良好,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邝文晶. 护理随访对老年肝硬化出院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 39(03):561-564.
[2]农冬梅.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抑郁状况及不同护理干预方式的效果观察[J]. 健康之友, 2020, 000(006):193.
[3]安海玲. 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20年41卷11期, 2799-2801页, CA,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