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价值对比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6期   作者:刘丰毓
[导读] 比较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采用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与核磁共振(MRI)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

        刘丰毓
        虎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虎林 158499

        【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采用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与核磁共振(MRI)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特定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月)、特定范围内(本院核磁CT室),选取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对其CT与MRI诊断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二者诊断阳性率及分期诊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80例患者中,共确诊125髋,CT诊断发现111髋(88.80%),而MRI检出125髋(100.00%)。MRIⅠ期诊断率(12.80%)较CT(0.80%)高(P<0.05)。结论 在股骨头坏死发病早期采用MRI诊断,较之CT,更具优势。
【关键词】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
        股骨头坏死在临床中又被称之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由激素类药物过量、长久使用及酗酒、创伤等因素,造成股骨头出现不同程度血循环障碍,从而诱发的一种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复杂病理过程,而常见表现有髋关节功能障碍、持续性疼痛等。因股骨头坏死在早期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因此,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利用影像学手段来行此操作,因而对影像学设备的诊断效率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股骨头坏死发病早期,因有着较细微的病理改变,易出现漏诊情况,且当能够确诊时,多数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与核磁共振(MRI)是当前比较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二者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方面,均有着较高的敏感性。本文围绕本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来诊断,对比其诊断率,现就此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2020年1月,选取来本院开展股骨头检查患者,共计80例,都由髋部出现疼痛不适而来院就诊,且均经手术而证实为股骨头坏死;年龄小于65岁;近期(3个月内)没有手术或药物治疗经历;排除血液系统疾病、髋关节先天畸形者,另排除骨肿瘤、代谢性疾病者。其中,最小年龄20岁,最大60岁,平均(40.16±3.46)岁,男52例,女28例,最短病程3个月,最长15个月,平均(6.13±0.47)个月;双侧49例,单侧31例。
1.2方法
        (1)MRI。采用磁共振扫描机,序列为:冠状位(T2WI、T1WI)、横断面(PDWI、T1WI),对患者的双侧髋关节横断面、冠状位进行扫描。(2)CT。选用螺旋CT,开展股骨头CT平扫,参数:管电流为80mAs,管电压是120kV,层间距、层厚均为5mm,矩阵为512×512,重建层厚设定为5mm,间距为1mm。引导患者行标准仰卧位,从髋臼上缘开始扫描,止于股骨头下缘,进行连续性扫描;然后采用后处理工作站对所得到的CT数据进行分析,且实施多平面重组(MPR),对股骨头形态以及密度进行细致观察,另外,还需要对髋关节间隙情况进行观察,最后实施分级。
1.3观察指标
        依据病变分级的分期标准[2],将患者分成4期,如果股骨头形态、关节面均正常,骨小梁变形轻微,且有稀疏的结构,呈现为骨质疏松状态;另外,经MRI检查发现,于T1WI下可发现局部异常信号(呈线条状),即Ⅰ期;如果股骨头的关节面、形态均正常,CT下能够观察到骨小梁存在结构变形(星芒状),而T1WI像(MRI)下能够发现条索状,或者找到呈楔形的混合信号,以股骨头边缘处最为多见,即Ⅱ期;CT下能够观察到股骨头局部塌陷,T1WI像呈现为新月状,提示存在骨皮质塌陷,即Ⅲ期;若CT下能够观察到股骨头结构异常,关节软骨遭受严重破坏,关节面呈现为扁平状,髋臼存在骨刺、坏死及囊性变,T1WI像下能够发现低信号区,并且还能观察到退行性关节病变特征,比如关节畸形、肥大等。
1.4统计学处理
        各项数据均用SPSS21.0来处理,对于其中的计数资料,用X2予以检验,若通过比对,发现差异明显,则由P<0.05予以表示。
2.结果
        在所选取的80例患者当中,确诊125髋股骨头坏死,CT发现111髋,占比为88.80%,MRI全部被发现,即100.00%。MRIⅠ期诊断率与CT相比,偏高(P<0.05),见表1。

3.讨论
        股骨头坏死实为一种比较常见且严重的骨科疾病,以30~50岁人群最易发生,且多为男性,且其发病多与股骨头小凹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出现异常相关。常见原因有二:其一,在冲撞、磕碰等外力作用下,负重骨小梁发生明显的应力受损,在骨小梁修复中或修复后,股骨头因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而引发坏死。其二,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或饮酒等,造成骨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而此类患者一般存在再生修复障碍,从而引发股骨头坏死。针对股骨头坏死而言,其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早期通常会有疼痛感,一些患者甚至是隐痛,多需通过影像学来判定。需要指出的是,此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有骨髓水肿、骨组织坏死等,分期不同,其特征会存在差异。另外,伴随病变的持续进展,最终会发展成股骨头塌陷等,对髋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临床多用MRI、CT来进行诊断,CT的密度分辨率较高,可以将股骨头坏死的一些结构改变等情况清晰的显示出来。MRI在软组织分辨率上较高,能够将骨髓细胞信号的变化情况给反映出来。此外,MRI还可以将解剖形态变化显示出来,并且还能够提供生化、病理上的信息。有报道[3]指出,MRI能够显示线性异常信号,在T1WI上呈低信号,而STIR图像则呈高信号,且可以将病变内部以及周围的骨髓水肿情况清晰显示出来,因而有着不错的诊断效果。从本文结果可知,MRIⅠ期诊断率较CT高,表明MRI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方面,优于CT。
        综上所述,相比于CT,MRI在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黄月中, 李胜军, 魏庆兰. 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意义对比[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 175(3):109-111.
[2]左瑞, 周华亭. 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4(1):P.115-116.
[3]黄淳佳. MRI检查对股骨头坏死患者阳性检出率的影响[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 28(6):1316-13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