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娇
分宜县人民医院 江西分宜 3366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心肺复苏患者产生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急救中心处置的具有猝死风险患者120名基本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其中包含心血管疾病患者89名,非心血管疾病患者31名,对患者的心血管基础疾病、开始复苏时间以及开始电除颤时间和是否建立高级气道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对患者心肺复苏产生的影响。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患者如果年龄在50岁以下并且不合并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始复苏和电除颤的时间在6分钟以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较高,反之则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心肺复苏时,导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引起重视,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分析;对策研究
心脏骤停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常见的病症[1],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处理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所以采取有效的院前心肺复苏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护的关键[2]。本文中探讨急诊护理心肺复苏患者产生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整理汇总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急救中心处置的具有猝死风险患者120名基本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其中包含心血管疾病患者89名,非心血管疾病患者31名,本次研究中死亡患者43名,存活患者77名,患者的年龄介于21-86岁之间,平均年龄(60.9±4.1)岁。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病率等基本数据没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由急救中心中急诊组对患者进行处理,急诊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到达现场,在确认了现场环境的安全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急诊护理,并且按照相关的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将患者放置于心肺复苏体位,并且对患者进行持续按压,按压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次,成人按压幅度需要控制在5~6厘米,而儿童的按压幅度需要控制在5厘米左右,需要尽量减少患者出现的胸外按压中断的情况。若患者没有置入高级气道,则需要保持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30:2置入高级气道的患者每隔6秒进行一次通气,而胸外按压不可进行暂停。在按压过程中,每隔两分钟对患者进行一次脉搏检查,并且对患者进行呼吸轮换施救者,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对患者进行面罩吸氧或者气管插管采取非同步200J双向波进行电除颤。
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可以对患者进行静脉通道开放,患者肾上腺素以用药剂量为1mg,每隔3~5分钟对患者进行一次静脉推注,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胺碘酮和阿托品等药物应当慎重进行用药,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对患者的心率和呼吸等指标进行记录。
1.3 评价标准
护理人员需要对抢救结局进行记录,并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1.4 统计学方法
在开展本次实验统计检查时,选择计算机软件spss22.0for?windows,对数据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数据特征进行统计学计算,确认P<0.05则判断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可参考。
2结果
在实验结果中发现,患者如果年龄在50岁以下并且不合并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始复苏和电除颤的时间在6分钟以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较高,反之则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png)
3讨论
心脏骤停在临床上[3],总体发病较为迅速,并且病情进展极快,一旦发生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死亡;发现患者存在心脏骤停时,需要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时为患者建立高级气道,使患者的呼吸得到有效的支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表明,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尽可能早期的对患者进行治疗,这样能够有助于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使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得到提升[5]。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心肺复苏时,导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霁茜. 成人院前急救及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观察[J]. 名医,2019,(09):106.
[2]陈功. 急诊护理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 系统医学,2019,4(08):27-29.
[3]李国柱. 急诊护理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临床探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7):47+49.
[4]刘霖敏,王国涛,王海虹,陈金良,林妙青,卢中秋. 急诊护理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