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   作者:夏波
[导读] 肠道菌群失衡 (imbalance of gut microbiota)又称肠道微生态失衡,

        夏波
        广元市利州区中医医院 四川广元 628003
        肠道菌群失衡 (imbalance of gut microbiota)又称肠道微生态失衡,主要是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活性变化或菌群分布异常而引起的一种失衡。其病因与年龄、环境、饮食、药物、免疫状态、胃肠动力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失衡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稀水便或黏液便,有时带有脓血)、腹痛、腹胀等症状。多见于老年人及婴幼儿,症状一般几日内会渐渐缓解。根据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病特点,可分为比例失调、定位转移、自身感染三大类型。
        一、起因
        1、饮食习惯
        饮食可使大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无纤维食物能促进细菌易位,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
        2、菌丛的变化因素
        对同一个体来说,在相当长的生存时期内其菌丛群的组成十分稳定。细菌的暂时恶性栖生可使平衡关系发生重大改变。
    3、药物的代谢因素
    抗生素等药物的应用,会抑制或促进部分肠道菌群的正常生长,引起失衡。这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症最常见的原因。
     4、年龄因素
     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高,肠道腔内菌群的平衡可能会发生明显改变,老年人如果还能有效维持年轻时的机体肠道腔内菌群平衡,就能够大大提高他们机体自身免疫力。
     5、肠道动力异常
     健康的肠道运动会清除病菌,小肠动力障碍时,食物推进受阻,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造成失调。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也会造成失调。
        二、症状
        根据每位患者的临床病史,肠道寄生菌群失调的主要临床表现,如急性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临床症状及临床实验室依据等均可明确作出诊断。医生在准确诊断疾病过程中也还需要仔细排查白色腹膜念珠菌性、急型肠道病毒感染、葡萄球菌感染、绿脓杆菌感染等多种疾病。少数患者伴恶心、呕吐、多数伴有肠脱水、电解质紊乱,重症可同时发生急性休克。


        三、治疗
    1、全身支持治疗
        对大手术者,在手术前要注意营养的补充,也可在肌内注射两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研究显示,溃疡性肠炎病人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使结肠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在某些情况下增加,并可减少某些病菌的致病性。
    2、调整菌群治疗
    (1)、饮食调整
    发酵性胃肠腹泻者需要暂时限制糖类碳水化合物的大量使用;腐败性胃肠腹泻者则可以暂时限制糖类蛋白质的的摄取。增强局部肠胃道粘膜中的局部细菌防护膜和屏障防御作用,预防局部细菌感染易位,应适当增加食用纤维素和食品。
    (2)、选用一种较为适宜的药物抑菌药或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肠内繁殖不良的或过度的有害药物细菌,从而可以垂直地或间接地防止在肠道腔内繁殖不良的有害药物细菌。
        (3)、活菌制剂
        目前常用的活菌剂有嗜酸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乳杆菌等。其中,分叉乳杆菌剂的效果是最好的。枯草杆菌制剂的效果也较好,临床上也有广泛应用。
        四、预防措施
    1、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避免滥用或长时间使用,不需要使用的人绝对不用,年龄较大的慢性消耗性患者,应严格遵循适应的抗生素或激素。最好进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检测,选择适合敏度的抗生素。
        2、口服维生素及消化酶制剂等
        老幼病后的弱者,在服药时可口服乳酶、维生素b 族和维生素 c 等,以防肠道菌群失调。
        3、恢复正常肠道菌群
        轻病例在停用抗生素后自行恢复。严重病人可口服乳酸菌素片、乳酸杆菌药,嗜酸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以扶植肠杆菌;口服叶酸、谷氨酸和B族及C族维生素来扶植肠球菌;还可用健康成人的粪滤液保留灌肠,以引入正常菌群。
        临床治疗多建议选择益生菌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可以使用乳酸菌素片、整肠生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轻度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祛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复;出现明显腹痛、腹泻症状,且持续一段时间的患者,常不能自愈,需要尽早接受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当患者出现严重呕吐、腹泻、脱水、电解质失衡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以防病情进展出现休克症状,危及生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