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机制检验的注意事项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   作者:刘旺波
[导读] 临床凝血检验作为当前临床中辅助检查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其准确率和疾病的判断来说,

        刘旺波
        大竹县人民医院 四川达州 635100
        一、前言
        临床凝血检验作为当前临床中辅助检查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其准确率和疾病的判断来说,具有一定联系,同时检验结果准确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升整体的效果。临床检验其中主线为项目策划方式,以满足顾客需求主要方向,同时追求高质量。在目前临床质量管理技术在引入到实验室质量管理中,通过进行项目的分析,并根据其性能进行合理规则质量管控。
        二、什么是凝血机制检验的项目?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检测分别反映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PT 作为现阶段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见的实验 ,反映凝血因子的含量以及血液循环中有无抗凝物质存在。APTT是用来对内源性凝血系统进行检测的临床常用实验,其能够具体反映出因子的凝血活性和因子Ⅴ、Ⅹ等激肽释放酶原的水平。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主要途径。
        三、影响临床凝血检验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根据相关结果可知,在当下来看影响临床检验标本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其中标本采集作为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包括抗凝剂使用比例等,其主要影响原因如下:第一,标本采集。标本采集作为当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占比超过50%,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流程进行标本采集,其次为采集时间不合理。在这个过程中一般要求患者进行空腹抽血,其中抽血时间一般在上午6:00左右,超过规定时间采血将会造成血液指标出现变动,对于检查结果来说就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血液采集来说,一般需要在空腹项目下进行,如果患者可以非空腹进行采血,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检查,对于其血液保存时间一般不应超过6小时。对于采血部位来说应选取患者肘部静脉,在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同时,确保一次成功,避免出现凝血或溶血症状。
        第二,标本保存。在血液采集完成后应进行送检处理,在现阶段来看其保存因素作为检验结果不准确的主要因素,在常规检测后应进行抽检,如条件受到限制,应进行恒温保存,温度为4度左右,同时也不宜放置太久。最长保存时间一般为7天,如7天之内不能送检,需要进行重新采集。抗凝剂使用比例不当,作为其标本保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其采血量和抗凝剂的用量有关,血液中由于其凝血因子存在,因此采集后血液会自行凝固,对于其检验结果来说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在采血后进行抗凝剂的加入,避免出现凝结。对于其检测项目来说,在不同时期抗凝剂选取也要具有剂量区别,标本采集前,操作人员将根据项目规定进行凝集量种类的检查,确保血液处于未凝结状态。
        四、如何提高检验准确性?
        1、操作技术分析。对于血凝检测的操作中,应具备准确的操作技术。通过对仪器的使用情况进行判定,操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安全管理知识,在分析仪器原理的同时规范相关操作标准。在有效判定技术对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分析,减少误差。
        2、凝血试剂的选择。按照凝血试剂的规格,分析凝血试剂的有效性。通过调整血液与抗凝血剂的比例,将其控制在9:1状态。如果红细胞压积在55%以上,还需调整抗凝剂用量。根据抗凝剂的剂量做好控制,防治检测结果受到影响。通过对试剂的标准、厂家、批号等进行分析,并按照说明书做好分析。对于试剂测量剂量还需依据说明书判定,如果在检验过程中结果低还需进行剂量的测量。如果试剂不能马上使用,还需放置冰箱中,并保证试剂的存储时间,防止出现交叉污染等不良情况。
        3、药物问题。一些药物除基本药物之外,还存在一定的抗凝性。对于一些特殊形式的新药,还需进行凝血检测,并分析准确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