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雯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人民医院 四川 广元628021
宝宝积食怎么办?孩子不好好吃饭?家人看着心疼着急。诸不知,这可能是因为孩子患上了小儿便秘的疾病。小儿便秘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属于消化系统的疾病,发病部位主要是位于胃肠道。一般而言,饮食不合理者、排便习惯不良者、先天性巨结肠者、肛门狭窄者、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是小儿便秘疾病的高发人群。得了小儿便秘的患儿,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多数经过药物治疗后可缓解,一般预后良好。但是很多人对于什么是小儿便秘疾病,并没有很清楚的认知观念,在小儿便秘疾病的预防方面,风险意识较差,等到孩子患上了小儿便秘,却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治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以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小儿便秘,正确防治小儿便秘,让孩子健康成长,远离疾病的困扰。
一、什么是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是因各种因素的恶影响导致大便干燥、坚硬,患儿排便不通畅、排便间隔时间较久且没有规律的一种胃肠道系统疾病类型。较为常见的病因一般有强忍便意、低膳食纤维、饮水不足、运动减少等因素,还有就是药物影响、进食过少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小儿便秘的发生。最主要的因素则是排便规律改变。
简单来说,小儿便秘不同于成人便秘,大便次数<2次/w,或者大便次数1次/d,但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即可疑似为小儿便秘。小儿便秘最常见的症状是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燥、腹胀、腹痛等症状,同时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痔疮、肛裂、直肠脱垂等严重并发症,极大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应引起家长重视,一旦出现疑似小儿便秘的状况,尤其是经常性的排便不畅、排便间隔时间过长时,要立刻去就医,根据病情严重情况,配合大便常规、钡剂灌肠、肠镜等方法进行临床检查和诊断,以明确病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如何治疗小儿便秘?
一般而言,针对小儿便秘,临床上多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以改善胃肠道功能。同时还要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治疗周期一般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而定,病情轻微的患儿,通常情况下根据生活护理即可痊愈;病情严重的患儿,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小儿便秘的具体治疗方法有哪些?
①药物治疗:可以选择口服液体石蜡、乳果糖,外用开塞露等药物进行治疗。开塞露需要从小儿肛门轻轻注入,以帮助患儿排便。
②灌肠治疗:是去除直肠內的嵌塞粪便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可联合口服泻药一起治疗。
③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中医讲究医食同源,针对因积食导致的小儿便秘患儿,可以多采用山楂、枳实等,以消积导滞、清热化湿;针对因燥热导致的小儿便秘患儿,可以采用麻子仁丸进行医治,以清热通便;针对因气滞导致的小儿便秘患儿,可以采用六磨汤进行医治,以奏疏肝理气的功效。
三、小儿便秘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儿便秘多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在治疗期间若不注意,仍然有发生病情反复发作、并发症的风险,不能不引起家长的重视。积极进行预防,可避免小儿便秘发作。具体需要的注意事项如下:
①遵医嘱用药,勿滥用泻药。这一点非常重要,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治疗计划后,只有按时按量按疗程配合治疗,才有助于病情早日康复,若私自停药、减少药量、不按疗程服药,易影响药物疗效,影响症状早日消退。同时不要滥用泻药,是药三分毒,滥用泻药会造成儿童肠道功能紊乱,得不偿失。
②注意观察病情。治疗期间,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大便的性质、形状、排便时间,掌握好患儿排便是否规律化,这些信息有助于在复诊的时候帮助医生判断患儿的病情进展,并决定是否更改治疗方案。
③注意复查。小儿便秘患者建议一月左右复诊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
四、小儿便秘的预防性对策。
虽然小儿便秘并不属于什么难治的疾病,但是只要积极进行预防,小儿便秘这种疾病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痛苦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具体需要的注意事项如下:
①饮食清淡化。小儿的饮食应注意清淡易消化,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零食,多饮水,多食用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吃精细化的食物,如面食、大米等,多吃粗粮。
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促进胃肠蠕动,提升消化功能。
总之,对于小儿便秘这一疾病,只要掌握了相关的防治技巧和措施,完全是可预防、可治疗的。当然,预防是针对小儿便秘最基本的手段,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论,兰颖,李娜,穆亚平.中西医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现状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5):222-224.
[2]黄明愉,李一纯,林伟兰,黄华,吴倩雯,林丽莉.小儿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文献分析[J].福建中医药,2020,51(02):67-68.
[3]姚芳琴,陶智会,胡琼,闻丽.贴脐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智慧健康,2019,5(32):42-44.
[4]王秀玲,唐光霞,孙腾,刘爱霞.穴位贴敷治疗小儿便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08):102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