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期   作者:余浩
[导读] 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是保证建筑工程可以顺利完成的技术支
        余浩
        中煤浙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310019
        摘要: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是保证建筑工程可以顺利完成的技术支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定会带动建筑工程的兴起,企业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完善工作流程,创新技术发展。地质岩土勘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它可以指导项目设计和施工,先进的地基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与经济效益。本文阐述了岩土勘察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岩土勘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地基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岩土勘察;地基处理
        近几年,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增长,同时,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人员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建筑工程应有的价值,让相关施工单位不断提高竞争力。如何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当前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建筑工程前期的岩土勘察与后期的地基处理,是保证施工按时完成的前提,也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施工中,应该规范地完成地质岩土勘察,并对后期的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1.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主要内容及具体步骤
1.1主要内容
        岩土勘察:开始施工之前,要对施工位置以及施工周边位置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任何一个单位开始施工之前都要做这一步,无一例外。岩土勘察的主要内容有:施工建筑占地面积、岩土层分布、水质以及地下空洞情况,这些数据可以为开挖地基提供数据支撑。
        确定岩土参数:建筑质量和高度受岩土参数的影响,岩土参数也会影响到地基深度,因此岩土参数的确定工作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建筑稳定性与高度。在岩土勘察过程中,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岩土参数,需要对施工地及施工周边位置的岩土层经过大量分析,在实际工作中,此内容要求严谨,不能有一丝懈怠。
        划定岩土界限:建筑施工区域岩土环境复杂,岩土类型较多,岩土类型直接关系到岩土参数,不同的岩土类型岩土参数不同,需要对不同的岩土参数进行仔细分析,进而划分岩土界限,判断不良地质作用和软弱面,这些对后期建筑工程有积极作用。
        确定液化指数:如果建筑施工中有地震设防区的场地,就要对其进行类别划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液化判别,地面下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除6度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对存在液化砂土层、粉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然后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液体指数。
        技术增进与交流:岩土勘察从业者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之余,要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熟练岩土勘察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技术,增进自己的技术,在工作过程中,不要总是单独作战,各专业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避免沟通不及时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到工程质量。
        资料分析和研究:岩土勘察的最后一个步骤便是根据之前的勘察结果撰写勘察报告,只有这样做,才能对勘察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做出正确的勘察结论,根据结论做出正确的技术分析,达到满足建筑设计施工要求。勘察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与资料,都需要有专人进行归纳整理。
1.2具体步骤
        初步勘察:岩土勘察的第一步,通过岩土勘察得出具体参数,对参数进行分析,确保参数的准确,同时对施工场地的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岩土的性质和成分,得出初步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是在初步勘察准确的基础上,对初步勘察得出的勘察报告再次进行详细勘察。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型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探讨分析:在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之后,要对勘察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与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做出勘察报告,并且提供给设计部门进行基础设计。设计部门根据勘察报告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施工单位按设计基础图纸开始对地基进行处理与开挖,必须保证前期的勘察数据准确,为工程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2.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不重视岩土勘察工作,监管不到位
        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中,很多建设单位为了减少成本,简化了岩土勘察工作,有的单位甚至忽略了岩土勘察工作,直接进行下一环节。此外,也有勘察单位为了一些小利益,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岩土勘察,得到不准确的勘察数据。也有调查发现,有些单位不重视岩土勘察工作,岩土勘察人员勘察知识掌握不全,对岩土勘察工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产生很大干扰。以上这些状况在施工开始后会慢慢造成各种问题的出现,这时才会发现岩土勘察工作没有做到位。我国的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勘察制度,提高岩土勘察重视度,完善监管机制,保证岩土勘察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
2.2岩土勘察技术人员经验不足,操作不规范
        岩土勘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岩土勘察结果,如今,岩土勘察技术人员的勘察知识存在缺失,勘察中实际的技术操作也不能全部满足施工要求,操作水平较低,实际经验可能存在不足,导致不能顺利完成岩土勘察工作。主要依靠野外进行的岩土勘察肯定存在失误,如果再加上操作不规范,岩土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就很棘手了。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不能保证他们获得的勘察数据地准确性,根据勘察数据做出的分析准确性就不能保证,因此,加强相关人员的勘察知识深度与广度,增强实操能力很重要。
2.3岩土层本来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岩土勘察时,可能会遇到场地岩土层很复杂,岩土层位置和深度变化大,获取这类信息有一定难度,这也成了现在比较难解决的热门话题。通常情况下,要处理好复杂的地质问题会增加工程的成本,部分企业遇到这种问题时,可能会退却,不重视岩土勘察环节。
2.4勘察方式单一
        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岩土勘察时,相关单位要提前做一些准备。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大部分企业并没有重视岩土勘察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将准备工作落实到位,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技术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支撑,岩土勘察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我国的岩土勘察方式比较单一,面对不同的岩土结构与性质,单一的勘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不同的工程要求。勘察人员只会对表面数据进行分析,没有对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就会对工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工程的质量。
2.5设计和勘察缺乏交流
        工程设计是根据施工前期岩土勘察的数据得出的最佳设计方案,勘察是在建筑施工前过程中进行的,两者要进行一定的交流,不能单独存在,但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企业没有将二者进行联系,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通过勘察报告将设计与勘察进行联系,勘察人员的工作就是对地基进行勘察,得出基本的数据,没有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的数据不能给设计方案提供有效的证据,设计也不能适应勘察的结果,二者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最终导致工程施工的效率与质量受到影响。
3.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重要性
        岩土勘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建筑工程提供相关参数和可靠数据,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也可以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在实际的勘察过程中,岩土勘察数据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干扰数据的真实性。比如,前期经费不足会影响岩土勘察数据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导致工程的项目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施工过程中各种问题开始暴露,施工安全得不到保障,后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修正,对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困扰。
4.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
4.1砂石桩
        砂石桩法是指利用振动或冲击方式,在软土地基中成孔,填入砂、砾卵石、碎石等材料并将其挤入土中,形成较大直径的密实砂土桩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砂桩(置换)法、挤密砂桩法和沉管碎石桩法。砂石桩用于处理松散砂土和塑性指数不高的非饱和粘性土地基,其挤密效果好,不仅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而且可以防止砂土液化。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时,主要是置换作用,还可起到排水通道作用,加速地基固结。
4.2换填垫层
        这种方法是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除,以质地坚硬、性能稳定的砂、碎石、砾卵石、素土、灰土、粉煤灰、矿渣等材料分层充填,并同时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分层压、夯、振动、达到要求的密实度。该法适用浅部地基处理,包括於泥、於泥质土、松散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处理以及暗塘、暗滨、暗沟等浅层处理。
4.3微型桩加固法
        适用于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地基加同,有树根桩、预制桩和注浆钢管桩等。
4.4预压法
        在建筑场地进行加载预压,使地基的固结沉降基本完成和提高地基土强度。适用于处理淤泥质土、淤泥、冲填土等饱和黏性土地基,有堆载预压、真空预压、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验收检验应满足预压所完成的竖向变形和平均固结度的设计要求,应进行原位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
4.5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
        压实地基适于处理大面积填土地基。夯实地基分为强夯和强夯置换,强夯处理地基适用于砂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粉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强夯置换处理地基适用于高度饱和度粉土与软塑~流塑的黏土。压实地基每完成一道工序必须进行验收。夯实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这个方法也存在缺点,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较多,不适合在居民区使用,在夯实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夯实层夯实顺序进行施工,强夯施工应监测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并采取隔振沟等措施。
4.6化学注浆加固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浆液和胶,对其进行高压喷射,搅拌和灌注浆液,使土粒和浆完全凝结,从而提升地基力学特点和物理特点。简单地说,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将化学物质注入地基,使其产生一些固体,从而达到加固地基作用并且增强地基的承受力。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加固材料有水泥浆液、硅化浆液和碱液等同化剂,注浆加固处理后应进行静载荷试验检验。
4.7其他复合地基
        主要有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旋喷桩复合地基、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多桩型复合地基等地基处理。
5.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5.1合理选择地基类型
        我国地域面积广大,不同地区的土质条件不同,有些区域的土质并不适合用来做地基,比如淤泥和淤泥质土。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复杂的施工条件与地质条件,会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会影响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因此,施工前的地质勘察对于施工来说很重要,在施工开始之前要提前安排好地质勘察工作,提前预知施工中的一些问题。
5.2选择合理施工方式
        制定施工方案,确定施工方式之前必须对地质环境进行勘察,了解现场实际情况之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计划是以岩土勘察数据作为支撑的,涉及到数据的部分必须进行全面分析,计算地质承载力,提高工程质量。
5.3建立健全施工组织结构
        施工组织结构是施工过程中质量保证的基础,施工组织结构可以将施工人员组成施工队,实现对人员的有效配置。确保施工组织的完整性,施工监理、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施工,保证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不出现问题。具体来说,施工中可以形成成本核算组、工程进度控制组、施工质量控制组、施工中的风险把控组等,各个组别之间明确责任划分,提高工作效率,组织内部之间形成完整管理,各个组织之间协调管理。
5.4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规范
        当前施工中,施工质量存在以下问题:工程施工中,没有形成施工规范与制度,人员进行工作时,没有统一要求,不仅施工标准很难统一,人员管理也是一个问题。健全相关制度与规范,加强对人的管理,让影响施工因素的“人员”问题首先得到解决;二是在施工过程中,缺少评价制度,施工过程中,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奖惩机制,改善当前施工中遇到的无序性;三要构建项目经理管理制度,不能只是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对项目经理进行管理也是很有必要的,使项目经理的管理更专业,加强综合能力,优化施工工序;四是完善合同制度,合同的完善不仅可以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避免施工中的一些纠纷,让工程开展的更加顺利。
5.5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部分,做好施工管理有很多优点:可以解决施工过程中人员、材料、机械、施工方法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实现工序与工程方案设计的统一,提高工程质量;对现场施工环境进行管理,避免恶劣天气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当遇到此情况时,可以迅速采取措施;现场管理中,对施工材料与建筑结构进行控制,保证符合国家标准。
5.6加强施工风险管理
        施工过程中要对材料、施工进度、施工风险与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使工程的质量得到全面保证。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风险管理,确定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类别,对这些类别进行仔细分析,遇到类似情况可以采取应急措施;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风险因素与施工质量存在的联系,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降低风险。
结束语
        总的来说,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方法,地基对于建筑工程来说非常重要,工程开工前期,必须做好岩土勘察,岩土勘察可以为地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岩土勘察结果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因此,在前期施工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岩土勘察方法,根据具体工程进行分析,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福宁,魏国敬. 建筑工程中地质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方法[J]. 中国住宅设施,2020,(12):12-13.
[2]韩堃. 城市建筑工程中地质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策略探讨[J]. 工程技术研究,2020,5(16):48-49.
[3]柏江源. 浅析城市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技术要点[J]. 南方农机,2020,51(09):250.
[4]田玉光. 城市建筑工程中地质岩土勘察及地基的处理策略探讨[J]. 科技风,2020,(06):133.
[5]范聪. 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的探讨[J]. 四川水泥,2019,(02):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