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鲜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12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五个振兴中,产业兴旺居第一位。在编制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时,以守底线为前提,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根据村庄类型、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谋划、分类实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近郊村庄发展产业遇到的难题,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各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 近郊村庄 村庄规划 产业规划
引言
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是开展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发展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不同类型的村庄发展思路不同,南宁市城区近郊周边的村庄应立足自身特点,探索一类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振兴模式。为实现产业规划适用实用,从谋划产业定位到构建产业体系到选址及管控每个环节都需要综合考虑,步步为营,保证发展方向准确,同时留有弹性,以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本文研究以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洞江村(以下简称洞江村)为例,阐述近郊村庄特点以及制定产业规划的一些思路与对策。
1近郊村庄范围与产业特征
关于城市近郊概念,指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以及城市的乡村(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较为合适,以出行半径划分,一般以城市中心为辐射点,50KM范围内区域。近郊村庄即是指分布在近郊区域的村落。与非近郊村庄相比,近郊村庄产业具有受城市产业辐射影响带动、产业形态多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城市联系更紧密,城乡差异明显
近郊村庄的首要特点是近,通常交通区位条件较好,位于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内。由于城乡差距明显,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较农村区域更为完善,进城务工、定居养老、求学教育的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2)产业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其他产业
近郊村庄土地仍以集体土地为主,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除了满足自身需要,还为城市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功能支撑。由于城市扩张带来功能的外延以及土地价格相对较低,近郊区域也是城市人流、物流的疏散空间,仓储、港口、农贸市场、机械维修等业态在近郊村庄周边点状发展。同时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升温,近郊村庄成为城市居民近程周末游、亲子游的目的地,一批休闲农业项目纷纷落地。
(3)具有较多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近郊村庄与南宁市城市的形象息息相关,大部分都开展过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因此开展乡村发展工作时,政策及资金优先向这类区域倾斜。以洞江村为例,所在区域周边大力推进“田园青秀”田园综合体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并对建设资金进行配套,出台优惠政策、多方筹措资金等保障措施。
2产业发展重难点
(1)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特色
南宁市近郊村庄现状主要产业为第一产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类型多、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生产方式,造成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品牌。由于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直接卖入市场,附加值低,农民获得收益不高。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近郊区域大部分休闲农业项目主题不突出、内容设置相似、存活短,地域文化没有充分挖掘,设施配套不全。
(2)缺少建设用地,制约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乡村建设和旅游市场不断发展,近郊村庄吸引了一批社会资本想要打造二三产业,但村屯内部基本实行了分田到户,产业项目往往因为不能落实用地而搁置。
(3)缺乏合规合法建设用地意识,项目建设缺乏管控
部分乡镇政府、企业、村民的合法合规用地意识不强,忽略相关指标要求及基本农田等刚性限制区域,存在先建后批、占用基本农田等缺乏管控的情况。以洞江村为例,原运营的水墨洞江文旅项目因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被强制拆除,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4)村民对规划建设积极性高,但缺乏参与途径
村民发展意识较强,大多有想增收致富,但发展无方、创业无门、产业无力等共性问题,主要因为村民想法缺乏一个反馈途径,难以统筹开展、引导村庄的发展。
(5)经营主体与村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紧密
尽管推行“企业+农民”的利益联结模式,但由于机制不完善,农民在利润效益分配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受经营风险、制约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农企交易联结不稳定;二是资金、土地、劳动力要素联结不完善。
3规划思路
(1)观大局
按照“都市圈一体化” “共享共建”的思路,近郊村庄应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接受城市辐射,承接城市部分功能,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壮大自身产业。同时处理好与周边村庄的竞合关系,优势互补,发展差异化产业项目,补足区域发展短板。
(2)强管控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坚持集约节约、保护优先,在落实上位规划下达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面积和管控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布局产业项目用地选址和规模。
(3)延链条
以三产融合发展为指导思想,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第一产业往后延,不断完善二三产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品牌经营。充分挖掘广西乡村文化内涵,将农耕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元素渗透全产业链。
(4)抓机制
在乡村建设活动中,完善公众有效参与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村民发展需求为导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强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机制约束力,保护农民利益,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思路实践
(1)科学构建村庄产业体系,差异化选择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
以洞江村为例,现状第一产业没有经过统筹引导,主要为村民根据市场情况自主选择发展,种养殖类型较多,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通过对洞江村上位及相关规划产业定位解读,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现实发展基础,既依托“青秀田园”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的带动,同时注重与周边村庄产业差异化发展,规划选择以优质有机水稻种植业为主导,完成“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种植——加工——销售——农旅休闲”水稻全产业链建设。保留现状甘蔗种植业,建设 “双高”糖料蔗种植基地实现提质增效,同时受“青秀田园”田园综合体辐射影响,合理布局亚热带特色水果、金花茶、精品花卉等种植业。整合现状养殖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方式推动肉猪、鸽、家禽等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构建种养结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发展“畜—沼—蔗—果”“稻—鸭”生态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南宁市巨大的游客市场,结合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拓展形成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会展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产业链延伸。
(2)产业项目策划注重突出特色,打造洞江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以洞江村为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彰显生态农业个性,深入挖掘文化要素,推进“农业+文化+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以农业体验、风情民俗、休闲度假为发展主线,构建丰富多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一批骑行设施、观光景点、花卉种植园、文化打卡地、餐饮娱乐、风情民宿、节庆活动、特色集市、户外探险等项目,为游客提供吃住娱游购一条龙服务。以现代农业为主题,融合壮族文化,打造洞江稻香嘉年华核心项目,建设一个集形象宣传、农业生产、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产品销售、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嘉年华,将一粒种子发展为粉饭糕饼的过程生动地展示给游客。发挥邕江、青龙江优美自然风光的生态优势,依托生态农业发展,建设以生态+探险为主题,户外运动为切入点的探险公园,提供林地探险、林地观光、林地露营等旅游产品。借助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机遇,推进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建设一个数字化运营中心,运用大数据、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模式,推动文旅产品上线上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实现道路通畅,路标、说明牌、路灯、停车场健全。
(3)项目选址布局树立底线思维,实行四个优先、刚弹结合,减少项目实施阻力
为落实相关规划、企业投资、村民诉求的若干项目,加快片区产业发展,洞江村谋划了多个产业项目。依照集约节约用地、满足项目落地的要求,合理安排供地规模、计划。洞江村重视先前水墨洞江项目因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被强制拆除的惨痛教训,在不占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底线情况下,对用地选址和时序安排上实行四个优先,即有企业意向、带动能力强、企业投资大的项目优先,利用现有宅基地进行盘活利用的项目优先,具有良好发展条件、建设用地需求少的项目优先,产业配套项目优先。对于重点产业项目无法避免占用耕地的情况,主要通过宅基地腾退、新增耕地等土地综合整治手段,达到耕地质量不降低、数量不减少的要求。对无明确落地需求的项目,主要通过盘活利用留白用地、存量土地挂钩、预留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等方式保障未来用地需求。为保证建设有序发展,规划对新增的乡村产业项目用地边界、规模、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及相关特殊管控指标提出了具体管控要求。
(4)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利益调节、保障和分配的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建议乡镇政府要成为企农共赢命运共同体的护航者,保护农民权益,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资产运营、乡村公共产品供给各个领域上,有针对地构建稳定高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统筹推进企农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和调节机制建设。政府涉农部门要增强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经营主体和农民的责权利,规范约束双方行为,使各方从松散的市场交换关系过渡到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中介机构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评估,实行奖优罚劣。
5结语
近郊村庄是都市圈地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近郊村庄发展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提升村民幸福感至关重要。与非近郊村庄相比,近郊村庄同时拥有城市辐射带动优势和城乡差异化明显的矛盾。近郊村庄产业发展应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借力城市,注重各方具体诉求,探索缩短城乡差异、凸显特色的途径。同时应该注重规划与运营实施之间的引导与反馈关系,需要不断对规划实施成效进行评估分析、总结经验,提高未来产业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莹.城市近郊农村居民的旅游概念界定[J].旅游管理研究,2014年6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