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期   作者:代国强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代国强
         金乡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 济宁 2722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土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承载体,国土资源是生产、生活、生态之本,事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日益升级的矛盾,使得国土资源面临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双重任务。在土地规划中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不仅可以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管理提供技术标准支撑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关系分析
        引言: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来分析,通过在城市规划区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更好的了解城市规划区资源结构特点,针对该地区资源利用情况,环境保护情况,制定妥善的环境保护方案,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区环境质量。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区资源与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相关研究人员要明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点,并结合城市管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从而保证城市规划区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联性
        1、国土空间规划是调节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否能正常进行与我国资源的发展以及保护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而资源的成那你能力也决定了空间规划是否合理。现如今,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与资源环境的客观要求相对应,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则会让资源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损害,最终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因此,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与资源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应,是调节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土空间规划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经济以及资源环境能相对应,满足发展需求,让社会能进行可持续发展,而这点也需要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对区域进行调节,不断对环境治理这一方向进行研究,加大力度。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依据
        现如今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需要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分区处理,如此才能保证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国家经济进行稳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同时,做好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以及结构调整,资源保护等等。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一个科学国土空间规划,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之上编制出来的。
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脱节所造成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
        现如今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还存在问题,其主要是我国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等各种较为专业的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关系,并且认知也不是很一致,行动不是很统一。其主要是在体制以及机制方面,其表现为政出多门,各个部门的规划出现了重叠和交叉,执行力度差。让资源浪费,环境遭到了破坏。
        2、重视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
        现如今我国众多地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是较为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保护措施,这种现现象在我国还是十分严重,并且对于开发力度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还需要制约,没有一个综合分析能力,经常会过度开发,缺乏保护。这样导致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不能同步进行。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认知局限
        由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复杂性,目前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存在着很多理论认识上的局限。在早期研究中,大多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同于资源和环境条件对生物(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追求机械思维下的绝对数量,但实际上不同资源环境要素和计算方法组合所得到的承载极限数量差别巨大。随着研究实用性要求的提升,对区域可载与否的二元化识别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承载力研究的主流方向。但是超载不代表禁止发展,不超载也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缺乏承载状态量级的识别难以满足区域性发展模式差异化和因地制宜的决策需求。
三、国土空间规划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用的路径
        1、确定国土空间规划定位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负责编制工作的人员,需要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自身在功能层面的定位,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并且对于其法律定位进行更进一步的确定。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综合性规划属性,统筹内容也相应的具有综合性,主要包括统筹社会协调层面、环境层面、经济层面与资源层面发展特点,研究其长期、基础与战略性。国土空间进行开发时序设计、开发利用的进程中,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追求最高位规划布局与最强综合性。包括单项规划在内的多种产业规划,都需要按照基本框架要求,进行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编制工作,需要将国土空间规划的最佳布局作为工作标准。
        2、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机制
        在运行与管理层面,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机制进行完善,在行政区与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之间,使国土空间规划能够发挥协调矛盾的功能。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编制与实施工作的关键,是对规划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进行有效明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表现出多元化,现有国土规划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规划者不受原本行政区划界限的限制,通过合作跨区域的有效方式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因此,针对不同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资源环境分区进行有效利用,使其作为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具体单元。基于宏观角度,明确国土资源开发区域的具体格局与内容,在不同行政区域有效规划我国国土空间,面对资源自然分区在国家行政区内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原本设定格局,协调区域,借助划分具体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的新型手段方式,完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评价的科学利用,从而正确协调与引导不同区域生产力的布局,在发展过程中,解决产业结构趋同、过度竞争与行政分割等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我国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专业知识的储备,并对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可以合理的、科学的、准确的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我国应定期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跟上社会的脚步,实时的了解我国的现状,进而合理的安排相应的工作,而在培养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使工作人员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使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
        4、以土地开发强度为特征的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表征,因此,各类资源、环境要素承载都需要落实到土地利用空间上,以空间开发利用为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得到学者们的关注。有研究基于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限度三个方面,提出并开发了融广度—深度—限度于一体的中国土地开发度评价模型,并开展了全国及31个省域的应用。有研究,以京津冀地区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空间为研究区,基于空间开发利用视角,在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空间分布基础上,通过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区域承载状况,探讨了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除了开展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土地开发度研究之外,也有的研究基于单要素约束揭示了区域城市用地空间开发规模。
四、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是现今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的规划关系研究,需要相关人员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注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联,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01):29-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