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倩
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辽宁 大连 116011
摘 要:大连的产生、发展、壮大一直与海洋事业发展密切相关。文章回顾了大连城市建设与海洋发展的关系,展现了海洋在大连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连、城市建设、海洋发展、海洋经济
大连,地处黄渤海之滨,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海向望,三面环海,群山相拥,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城市及风景旅游城市,素有“北方明珠”的美誉。
作为一个因港而起、因港而兴、因港而强的城市,大连的产生、发展、壮大一直与海洋事业发展密切相关。在历次规划的城市定位中充分体现出海洋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海洋对大连城市发展重要性在逐步加强。大连城市建设也一直在向海谋求发展,通过海洋利用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大连市区域地位和竞争力。
1.农耕时期(1898年之前)
1898年开埠建市前,大连是一个仅百户渔民,不过千人的小渔村。后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逐渐成为中原政权对外设防的重要军事要塞,承担拱卫京津门户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争夺的焦点地带。
2.殖民时期(1898-1945)
(1)俄占时期(1898-1904)
1898年,沙俄强租旅大,获得开港、修筑铁路等特权,拉开大连开埠建市的序幕。
城市建设:沙俄将港口、城市、铁路纳入统一规划、统筹建设中,以全球化视野,将大连定位为类似北美都市的远东繁华港口城市和“全世界重要贸易中心”,进行高起点规划。城区被划分为欧洲人区、中国人区和行政区三大区。1903年,大连拥有4万多人口,占地4.25平方公里,是基础设施比较先进的港口城市了。这是大连城市建设的起点,以面向海洋的港口商贸发展为主导,推动大连向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迈进。
港口建设:沙俄将大连作为自由贸易港,按世界级大港标准建设。1902年正式开港。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形成横跨欧亚的海铁联运大动脉。大连港成为国际性港口,重要的陆海交通枢纽,发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潜力。
产业发展:港口、铁路建设为大连近现代工业化起步提供了支撑,为后期围绕大连港建设工业、城市的空间格局定了基调。
(2)日占时期(1904-1945)
1904年开始,日本对大连进行殖民统治,期间发展港口贸易和交通运输带动了商业、金融、工业和城市建设发展。
城市建设:大连不再是内外物资交易中转地,而是作为日本殖民地,承担全面侵华的物资保障基地功能。城市建设“急速膨胀”。人口增长到70万人;用地向西扩张,增长到45.7平方公里。
港口建设:恢复和新建港口设施,使大连码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综合性港区。1912年,大连港成为中国东北第一大港。1919年,大连港成为仅次于上海港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1945年,大连港已跻身东北亚贸易大港行列。
产业发展:港口布置大量工业区。围绕大连湾大规模临港工业布局推动大连工业化进程。至1940年,大连工厂达1165家,包含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建材等六大门类的多样化工业产业体系,奠定了大连近现代工业城市的基础。
3.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1945-2000)
(1)建国初期(1945-1979)
1945年,大连作为新中国成立前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凭借较好的工业基础及连接山东与东北解放区的枢纽地位,成为全国解放战争根据地,尤其军工、军需生产发展,加速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步伐。
此时大连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城市定位以机械、化工为中心的工业城市。1958年,市域总面积2591.85平方公里,总人口148万,建成区面积70.54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
工业体系在日本占领时期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城市建设忽略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改革开放(1979-2000)
大连成为改革开放明星城市。1984年,大连被批准为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并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成立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92年5月,大连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我国最早成立的保税区之一。10月,金石滩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同年,提出“跳出大连看大连”、“远学深圳、近学胶东”的理念,率先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观念;2000年,大连出口加工区设立,作为首批试点,开创在保税区内建出口加工区先河。大连不仅在改革上积极创新,先行先试,而且率先进行城市环境营造,提升城市魅力。1997年,大连市被命名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园林城市;同年,大连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1999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建设:认识到大连市区位和港口优势,确立了“立足港口,背靠东北,港贸兴市”的战略思想,城市性质确定为“港口、工业、旅游城市”。1997年,大连全市人口增加到540万,中心四区常住人口157.4万人,中心区城市建设用地比1980年增加近56平方公里。
港口建设:老港区通过能力饱和,转向以大窑湾港为重点,并将其作为我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此时,大连港由7个作业区组成,生产泊位54个。198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3264万吨,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航贸易,有国内客运航线7条,年进出港旅客217万人次。
产业发展:布局优化,外围出现独立产业区;结构升级,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出口加工骨干企业。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区、金石滩风景名胜区等国家级产业先导区,产业门类新增通信计算机产业及旅游业,产业开始向高新化、多元化发展。到2000年,制造业形成石化、装备、电子、船舶四大主导产业。
4.迈入新世纪(2000-2015)
大连经济快速增长,区域地位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更加复合多元。2001年,大连获得“全球环境500佳”;2003年,中央提出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2004年前后,全方位接纳国际软件销售和信息服务业的外包业务,被誉为“中国硅谷”;2006年,大连与成都、杭州共同成为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7年,“中国夏季达沃斯”选址大连;2009年,将大连确立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同年,大连获得“国际花园城市”最高级别组(E类)大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时提出“三中心”、“两先区”要求。2014年,大连金普新区成立,是东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城市建设: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大连区域地位的提升。2000年,大连定位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港口、旅游城市,文化、体育及现代产业协调发展的国际名城;2010年,城市定位提升为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此时,大连全市常住人口669万人,中心城区331万人,中心区城市建设用地386平方公里。
港口建设:形成以大连港为龙头,以旅顺港、皮口港、长兴岛港口区、青堆子湾港口区等港口为支持的港口航运体系。大连港现有泊位240多个,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和石油转运港口,承担中国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集装箱运输。
产业发展:港口及临港产业逐渐向市域扩展。石化、装备、船舶制造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新增汽车制造产业。服务业以物流仓储、软件服务、商务业等为优势产业。
5.总结
百余年时间里,大连从开埠建市,到逐渐壮大、区域地位提升、走向国际化,每一步都与“海洋”休戚相关。大连的城市发展史是海洋发展带动城市进步的成果展——从一个沿海小渔村,经历开埠建市,殖民者奠定工业基础,成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到改革开放的明星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建设在海洋发展的引领下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城市文化也浸润了大海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精神。敢闯敢干的闯关东气魄,中西合璧、兼收并蓄的殖民文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意识,已经融入大连的城市血脉,沉淀为开放、创新的城市基因。
参考文献
[1] 蒋耀辉.大连开埠建市,大连出版社
[2] 刘长德.大连城市规划100年(1899-1999),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3] 大连通史(近代卷),人民出版社
[4] 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