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环大学经济圈转型发展与规划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期   作者:王俏
[导读] 本文在梳理环大学经济圈形成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王俏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110168

        摘要:本文在梳理环大学经济圈形成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环大学经济圈规划理论基础、大学与周围经济圈的关系、及其主要问题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为大学经济圈转型发展与规划策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环大学经济圈;城市经济发展;转型发展;规划策略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高校与城市经济发展初次合作,但发展过程十分缓慢,高校和城市经济发展成效均不显著,直到21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以各类别高校为主体的科技园区建设,才使发展势头逐渐呈上升趋势。但也仅有部分政府和各类大学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在大多数的城市中,二者的良好合作关系尚未达成,也就是说,现实意义上的的高校经济圈并未形成。
1.2研究意义
        大学城是近些年来中国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可观的促进作用,对大学城附近的社区经济文化和城市的科学技术文化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催化剂效应。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大学城对相邻地域,环境和科技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并从中获得一些新时期环大学经济圈转型发展及规划策略的研究。
2.环大学经济圈规划理论基础
2.1大学经济圈
        大学经济圈是指依托人地和知识创造力集中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形态,包括文化娱乐、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商业休闲、物流信息、培训和出版,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三大生产服务。
2.2相关理论
2.2.1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城市的产生,成长,以及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
2.2.2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秘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区域概念的基石,也是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实现均衡发展的国家只是理想,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多个“增长中心”传播到其他部门或地区。 因此,应该选择具体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来推动经济发展。
2.2.3圈层结构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首次提出的。 他的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与其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城市为中心,随着圈层状的空间分布逐步向外发展。
3.大学与周围经济圈关系
3.1大学与地区经济的关系
        大学和地区的经济是一个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两者可以通过良好的互动实现双赢。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人员传播、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直接或间接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客观上拉动了该地区技术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需要进一步优化各类高校的培养目标,地方经济发展也会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3.2联动关系
3.2.1大学经济圈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大学经济圈基于人文精神的积淀和知识创新的核心,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城市人口流动速率,提升城市的消费能力及消费水平
(2)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的就业岗位
(3)培养和保留城市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加快科学技术的接受,消化和创新速率
3.2.2城市经济对大学经济圈发展的作用
        大学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联动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大学人才和科技优势的发展以及大学经济圈的集聚辐射效应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此外,城市的经济发展已成为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合作关系形成的动力以及实现知识资源集聚的有益条件。
4.中国医科大学的主要问题及转型发展规划策略
4.1中国医科大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4.1.1外界需求趋缓,竞争不断加剧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建筑业和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外部需求增长将放缓。同时,随着全国各类高校相关专业的迅猛发展,现有专业人才的优势已不再突出,中国医科大学未来发展环境形势必将受到影响。
4.1.2资金供应不足制约多元化产业的发展
        虽然设计产业对风险投资的需求较低,但许多企业技术含量过高,前期投入较多,也会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对风险投资的强烈需求尚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加上部分大学经济圈专业性较强,定向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因此不能较好地实现产业多元发展。
4.1.3缺乏自身的空间特色
  区域空间特征往往反映在该地区的空间文化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不同地域的空间特色逐渐缺失,建筑特色与城市的肌理被彻底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建筑特色和城市面貌日益同质化,“城市空间特色危机”成为日益严峻的课题。因此,目前大学经济圈附近的产业形态及空间特色也日益缺失,必然成为大学经济圈转型发展的所面临的问题。
4.2中国医科大学转型发展规划策略
4.2.1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
   中国医科大学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效应可以成为吸引资源、人才及先进科学技术的源泉,通过提升区域品牌美誉度,增加人们对区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以及区域发展责任感,来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发展新型大学经济圈。
4.2.2融合区域空间特色进行发展
        在中国医科大学转型发展的规划进程当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目标,融合区域的内在空间特色进行发展。按照大学经济圈周围环境发展的内在规律,未来要依托区域的空间特色提高创新能力,以“三区一体化,联动发展”为指导机制,采用“产城一体化”的新型发展模式,密切高度重视市场发展规律在城市空间特色塑造中的功能和作用。
4.2.3改善环大学经济圈发展的动力机制
        中国医科大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其在市场机制基础上自发产生的原有特征,以及大学经济圈转型发展进程中的政府、产业、大学协同治理。因此,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区域共管机制、校园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多渠道沟通机制。
4.2.4着眼于城市更新和产业载体建设,推动中国医科大学转型发展
   借助于大学经济圈独特的产业载体,在研究和制定城市更新计划时,引入多元的创造性思维来营造独特的街头风貌,提升大学经济圈的整体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能够推动创新、创业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型大学经济圈。
5.研究结论
        通过对大学经济圈的深入研究,可以总结出新时期环大学经济圈转型发展将成为大学经济圈的新模式。从单一、片面的发展模式转向多元、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大学经济圈的产业发展,也可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构建新型环大学经济圈,有助于塑造城市空间特色。
参考文献
[1] 吴志强,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5~284.
[2] 王    波,甄    峰,沈丽珍,钱前 健康产业发展与健康城市规划探析[J].南京:规划师,2012: 3~6.
[3] 刘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大设计”[J].上海:上海经济评论,2012.
[4] 丁炜.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N].北京,2016.
[5] 高毅存.城市规划与城市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