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造宇 盛旭珍
浙江耀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临安分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1305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资的建筑工程面临着严重的债权风险,而PPP管理模式能够将地方政府的职权通过特许等方式转移至社会资本单位,同时债权风险也得到了改善。但由于PPP项目管理模式具有特殊性,常出现投资失控的现象,导致地方政府资金支出责任增加。基于此,本文对当前PPP模式下的造价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缓解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造价;造价管理;PPP模式
引言:PPP模式作为新型管理模式,能够将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联系起来从而降低项目融资风险。因此,PPP管理模式更适用于造价较高、规模较大的项目,能够有效降低项目运营风险,保障项目获取到充足的资金支撑。但由于PPP模式下的造价管理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导致管理模式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造价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PPP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1、PPP模式不够完善,加大政府支出责任
对PPP管理模式下的项目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得出社会资本方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时,通常在项目决策阶段后,而决策阶段的项目管理责任以及财政支出责任仍然由政府部门全权承担。一旦PPP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预估偏低或偏高,并且政府部门也没有严格开展监督审计工作,将导致PPP项目投资存在问题,而责任也需要政府部门自行承担,不能充分发挥PPP管理模式的优势。
2、管理职能划分不到位
社会资本不仅是PPP项目的投资主体,也拥有项目管理主动权,而政府部门对项目管理具有最终决定权。部分地方政府部门缺乏项目管理经验,导致项目管理质量不高,并且主控思想严重合作意识不到位,仍然将社会资本作为传统施工单位,存在着管理模式认知方面的偏差,对社会资本单位的造价管理工作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3、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存在问题
在项目设计阶段,现场的勘探工作对设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而勘察数据以及设计方案极易受到人为影响,导致设计方案与施工现场存在偏差,对造价管理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4、项目各利益方与造价管理部门的关系混乱
从PPP管理模式本质方面进行分析,由于PPP管理模式下,与项目利益相关的单位较多,而彼此间的关系又较为复杂,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应在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时,明确造价管理流程以及管理目标,建立详细的管理制度,保障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而社会资本单位具有造价监督、造价管理的双重身份,政府部门应在开展造价管理工作前,对社会资本单位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履行的义务进行控制,建立合理的造价管理、造价监督制度,保障造价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从而促进项目的良好开展。
二、PPP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策略
1、明确PPP项目与各利益方的关系
社会资本作为PPP项目的投资方,也作为项目的建设单位,对项目质量、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产生严重影响。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也常会通过差别补贴的方式保障社会资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保障企业内部资金能够得到良好运转,从而保障项目能够正常回收以及建设。而PPP项目主要为公共项目,将项目交由社会资本企业进行运营、建设,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安全问题,仍需政府部门承担相关责任。
因此,政府部门应结合PPP项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从而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并重点对项目造价管理以及投资情况进行监督,保障政府部门的经济利益。
2、制定PPP模式下的造价管理指导文件
社会资本为了能够在招投标阶段中胜出,常运用压低报价的方式获取项目,导致项目的招标控制价与中标价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PPP项目,一旦中标价过低,将提升项目的建设风险,对政府部门的经济利益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需编制PPP模式下的造价管理指导文件,提升招标控制价以及中标价的合理性,从而有效解决投资失控现象,降低项目建设风险。此外,应结合指导文件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结合当前PPP项目使用的差异化计价依据建立完善的估算编制模式以及计价形式,提升PPP项目造价控制工作质量。
3、建立有效的PPP项目投资审核制度
PPP项目的前期决策数据将对合同签订产生影响,因此,应对项目前期预测工作进行管控,对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后,方可应用到PPP项目中。由于PPP项目准备阶段需要完成财政能力论证以及物有所值论证,并以论证依据作为项目决策依据,确定社会资本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方式。其中,物有所值论证阶段较为重要,需重视财务运转能力、承受能力的论证,重视概算指标评估过程、行业收益以及成本的实际情况等方面。
对于PPP项目来说,政府部门的财务支出计算方式以及补贴政策对项目造价管理工作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不断强化评审工作。通常情况下,PPP项目在特许经营协议或合同中需明确项目建设阶段的财政补贴制度,并明确补贴计算公式。相关部门需重点对补贴政策以及计算公式进行有效评审,确保补贴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
4、保障投资阶段造价的精确度
从本质上对PPP管理模式的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进行分析,整个过程作为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阶段做出的决策存在差异,因此,工程造价精准度要求也存在差异。以项目规划书制定环节与炫目规划环节为例,一般情况下,投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误差可控制在30%左右,而在开展可行性研究时,造价管理工作的误差应保证在10%以内。而对于工程建设所有阶段,工程造价的精准度要求也有所不同,造价文件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应不断重视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选择可行的、有效的造价评估方式,结合相关的数据资料,准确地开展投资估算工作,提升工程造价精准度,并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发生“三超”现象。
5、建立合理的结算制度
政府在PPP项目建设阶段,基本不会向社会资本单位支付建设资金,而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式对PPP项目的运营成本、建设成本以及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进行把控,并通过政府补助的形式,按年度完成支付工作以及补贴工作。在整个阶段,PPP项目的成本补助额度取决于财务决算审核与竣工阶段间确定的数据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达到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资产折旧、资产移交等相关工作,从而提升国家财政资金的运转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尤其在PPP管理模式推广后,工程项目能够吸引大量有实力、有资质的社会资本,从根源上减轻了政府财政工作的压力。因此,政府需不断重视PPP项目的造价控制工作,制定有效的PPP项目造价控制文件,不断完善造价控制体系,从多个方面、多层次规范PPP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新民.PPP 模式下工程建设项目 造价控制重点及难点解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4):4-5.
[2]胡春林,杨跃辉,黄权国.PPP 模式下的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中外建筑,2017(7):191-193.
[3]鲁盈显,万家元.PPP 模式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分析[J].农家参谋,2018(24):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