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柏才慧
[导读]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
        柏才慧
        大足区委党校  

        摘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产业升级是出路,协同聚力能共赢,就要形成产业优势互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拓展市场空间,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业升级;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前言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两地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具有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独特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发挥成渝地区比较优势,经略西部广袤腹地、拓展战略回旋空间,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渝两地经济圈产业能否持续升级以及实现的协同发展,对新阶段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和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大足区地处成渝腹心,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支点,是重庆“一区两群”城镇发展格局中的桥头堡,可直接承接重庆、成都两城的“双核辐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部署在大足落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最根本的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全面认识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布局,精准找出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路径,从而发挥支点效应,打造链接双城经济圈的中部核极,推动大足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争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
本课题重点研究大足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如何实现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大足区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一)骨干企业塑造难
        大足区主导产业缺少引领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500强企业或上市公司。全区343家规上企业,总体上个头偏小,没有1家税收过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产值最高的单个企业尚未突破50亿元。
 (二)平台提质增效难
        大足区拥有经开区、高新区、工业园区、文创园“三区一园”平台,分散在万古镇、龙水镇、三驱镇、经开区的两镇两街道,主要特色产业五金、静脉、文创、电梯、无人机分在四大园区里。
(三)产业协同发展难
        互动意识不强,沟通渠道不畅。企业间缺少沟通协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对产业集聚、企业抱团兴趣不浓,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结构调整难,转型升级更难。
(四)产业创新力较弱
2019年,大足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5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1.32%,低于全国(2.19%)、全市平均水平(1.99%)。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制约创新能力提高,致使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转变。
(五)人才集聚力较弱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高精特尖和新型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已成为制约大足区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的瓶颈。如电子信息产业缺乏创新型人才、工业技术带头人。
(六)产业链不完整
区内多数企业仍处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传统加工阶段,内部流水线长、环节较多,分工不细致,专业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条。
(七)营商环境待优化
政策精准度不高。对企业在产业转型提档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扶政策不够精准有效,奖励补助资金面广,力度有限,加之风险大,难以有效调动企业创新转型积极性。简政放权程度还不够,对企业办事一体化流程不畅,各种审批手续仍然比较繁多。相关职能部门服务理念及态度还需改善。
(八)要素保障较吃紧
土地要素制约,可用土地指标有限,可用于金融机构贷款抵押的土地等资产所剩无几,造成融资十分困难,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水电气等能源要素供给不足,能源要素的保障与大足发展的需求还存在拓展提升空间。
二、大足区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产业升级是出路,协同聚力能共赢。根据产业升级理论,结合大足区产业的问题,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既要注重系统式的系统升级,又要注重主导产业的引导,比较优势的把握,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要牢牢把握成渝地区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立足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作为,通过“1234”的产业升级路径(1项规划、2种体系、3大保障、4个关键),加快推进大足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大担当、实现新作为。
        (一)制定一项规划,厘清转型升级“思路”
        产业升级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作全面科学的规划。当前,大足区正在紧紧围绕“4433”发展思路,擦亮六个特色品牌、打造六个区域中心,争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扎实推动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定一项规划,努力建设布点集中、规模较大、技术先进、运营高效的特色产业集群,才能不断壮大提升产业经济规模、效益、能级。
        (二)构建两种体系,找准产业发展“门路”
        1. 构建以“数智并举”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产业体系
        一是让数据“说话”,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发挥云计算与大数据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等大数据资源建设领域,夯实大数据产业基础领域。二是让信息“跑腿”,充分应用区块链技术。重点发展区块链技术在旅游、食品溯源、医疗健康、能源、社会管理等众多领域的应用。三是让数字“动脑”,发挥数字经济引领作用。数字经济是成渝两地的优势产业,也是提升两地协同创新能力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2.构建以“品质大足”为目的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一是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壮大专业市场集群,依托五金市场、石雕石材市场,德恒商贸物流基地等市场,整合我区物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仓储及货物加工、货物配送、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服务。二是强化商务商贸服务。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酒店、会展(五金博览会、宝顶香会、龙水湖马拉松赛等)商务商贸服务;加快做好消费购物、餐饮娱乐、休闲运动等城市配套服务。三是培育文化创业产业。依托大足石刻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大足石刻文化公园,打造新区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塑造新区文创品牌。
        (三)强化三大保障,铺好政通人和“商路”
        1. 强化“环境”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优化机制“提效能”。加强环境治理,大力整治索、拿、卡、要行为,规范部门执法行为,认真优化环境,支持企业发展;改进服务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抓好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和一个窗口收费,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减税降费“减负担”。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以及重庆市“涉企30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降低制造业成本”“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系业举措,强化督促检查,取保各项惠企支持落地生效,让企业得到实惠,为困难企业输血、纾困,环节企业“融资贵”问题。三是放权松绑“激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严格履行“三张清单”。?
2.强化人才保障,广泛集聚人才
        一是“筑巢”引才,对外招引顶尖高端人才。深入实施“鸿雁计划”“菁英计划”,通过“产业+项目+人才”三维模式,面向全球、全国招引高端人才,加快引进国家级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二是“借巢”揽才,鼓励企业引进创新人才。对企业引入全职来大足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含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生活补贴和住房待遇参照区内高层次人才执行。三是“服务”留才,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健全完善人才服务长效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社保、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重点保障。
        3.强化要素保障,破除要素制约
        一是降低企业能耗成本。降低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交通等方面的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降低人力成本支出。用好用足国家、市、区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减免条件的单位,要通过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延缴缓缴社会保险费等举措,帮助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三是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要充分运用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采取股权债权投资、厂房代建、原料代采、设备租赁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促进企业投资“轻资产化”。
        (四)扭住四个关键,畅通产业强区“道路”
        1. 扭住全面创新“优结构”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深入推动企业“三创三转一上”,培育规上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二是加强科研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共享科研项目,转化合作成效,提升创新能力。三是增强创新活力。加大品牌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增加品牌建设投入,从研发设计和营销推广着手,提升品牌价值。
2.扭住平台建设“提效能”
        一是建设共享技术平台。积极建立引入产学研联盟、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培育壮大一批智能装备企业、智能化无人车间、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二是提升产业园区平台。研究设立一批产业总部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创意设计中心、电子商务、展销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推动开发区(园区)、企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协同配套、市场功能互补,提高产业组织集约化效能。三是完善市场销售平台。培育壮大“龙水购”“大足云智慧”、网络直播基地等电商平台,深化与大龙网、猪八戒网及国内外专业市场的合作,推广运用“产业+电商+物流+市场”等新型运营模式,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新经济业态,拓宽企业营销渠道。
3.扭住产业培优“保质量”
一是深耕精品。支持五金行业刀剪、手板锯、衣架、镰刀等单品份额较大的生产企业,深耕个性化、专业化市场,培育发展有地域特色、有品质保障、有品牌影响的拳头产品。二是创响名品。引导企业树牢品牌意识。围绕创名品、建名园、扶名企,挖掘五金传统工艺、手工匠作等历史文化,统筹推进大足五金公用品牌的重塑和创建,推动“邓家刀”“飞天”等老字号传承升级。三是做强优品。建立大足区“核心竞争力工业品”清单,梳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工业品。
        4.扭住协同发展“促共赢”
        一是成渝地区协同。推动要素流通,承接产业转移,解决产业同质化问题,画出“同心圆”,寻求“最大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成渝经济圈内共建产业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打造成渝两市人力资源协同服务平台,积极探索高端人才“双聘制”,落实人才落户制度,加强成渝两城的交流互动,实施优惠政策引导高科技人才开展跨区域创业。二是产业发展协同。推动产业发展联动,打造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大力发展无人驾驶、医药健康、康养服务等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新动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要素对接,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三是竞争生态协同。对外要扩大开放合作力度,认真研究成渝地区转移范围,紧紧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切实引进一批投资实力大、产业链条长、就业拉动力大、高税收低污染的工业项目。对内要增强抱团互补意识,引导企业加强利益联结和产业合作,商会和协会要积极发挥“催化”“纽带”作用,推动企业联合、产业耦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