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佳音 李新雪 石琪琪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33)
摘 要:城乡一体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便在我国发展的突出位置,同时新时代结合我国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公园城市”这一理念。文中从公园城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公园城市的理论及其实践。
关键词:公园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公园城市”这个新理念,目的是构建新时代生命共同体,是对传统工业城市发展理念的批判与超越,彰显了一种系统的绿色城市发展观,自提出后便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新阶段的热点话题。
1 城乡一体化
1.1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起初,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方面,以期达到城乡的协调发展,随后其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到了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本文主要从生态和空间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生态因素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合理配置绿地,统筹城乡用地,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从空间要素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各种要素的空间布局的整合,实现区域生态群落的合理分布,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高平衡状态。
1.2 基于城市设计的城乡一体化
在城市规划学界,最早由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这一理论,期望能用城乡一体取代城乡对立的社会构成形态,城市以农业用地围绕四周。之后便有刘易斯·芒福德主张将现有城市大大分散为多个新的城市中心,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亨利·赖特及克拉仑斯·斯坦因又提出建立清晰整体的交通网络,并以其交叉点构建中心城镇设想,以对城市进行区域划分。针对亚洲一些国家,麦基提出“Desakota”的概念,即城乡区域的一体化,以区域为基础,使城乡之间能够高强度、高频率的相互作用,使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相混合,从而使城乡之间融为一体统筹协调发展。[1]
2 公园城市
2.1 公园城市的起源
从国际角度看公园城市,公园城市这一系统发端于奥姆斯特德提出的公园系统,通过将其建设与分化,以诱导其良性发展。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城乡结合,生态文明开放化,整体城市园林化等方面的发展,引导城市生态化、美观化与合理化建议实现可持续发展。[2]
从国内角度看公园城市,我国对公园城市的探索大致是从钱学森先生的“山水理论”开始的,他曾指出城市是一个庞杂的局系统,并认为“山水城市”这一理念是中外文化、城市园林与森林、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
2.2 基于我国国情公园城市的新理念
我国的公园城市在其应用中不仅结合了之前城市的优势所在,还在此基础上将生态、生活、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统一整合,从早期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升华到命运共同体,以生态价值为核心,兼顾功能、生态和美学三大标准。
公园城市超越了工业化城市以单纯追求生产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基于城乡一体化公园城市的特征及其设计目标
3.1 公园城市的特征
中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阶段,城市建设也有新理念新目标,公园城市便是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命运共同体。首先由于其属性是城市建设,这就要求其在设计过程中应对整个城市的各个要素如地理要素环境要素等考虑在内,进行合理统筹安排,使城市建设和谐有序,打造地域共同体。其次,在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利益也应看作是一个整体,构建利益共同体。
考虑其可持续发展则必定要对其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保护,在工业化大背景下给人保留以心灵的栖息空间,注重环境的建设,构建城市生态整体,使人和生态可以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城乡一体化前提下建立的公园城市特征可归纳为: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度的空间规模、城乡的统筹发展、经济的高效运转和社会的健康和谐。
3.2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进行公园城市建设的设计目标
生态环境优化。公园城市强调打造城市强大的“肺”功能,这也是其核心目标,改善并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以对资源合理开发、保护景观多样性为前提,维持自然生态功能,以期达到城市风貌的“开门见绿、出门进园”。
体现公共属性。公园城市作为不可分割影响整个公众的公共品,要求其能够实现“生态福利”的均等化、可获得和全覆盖,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要充分评估现有的各类资源,增强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优化空间格局。公园城市对空间格局的优化要求使城市中的城、园、人、业四者之间能够达到城园合一、人城和谐、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实现生态山清水秀、生活宜居适度、生产集约高效人文丰富多彩的多维融合。
城乡统筹规划。城乡统筹即要满足城乡关系、各要素及其发展之间的多方面统筹,涉及多行业,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
4 杨凌示范区
杨凌地处陕西中部的关中平原西段的中心,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约占35平方公里,是中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布局上以现代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园为中心,将农业作物、林地和水网体系等功能区网络状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3]
4.1 杨凌示范区规划特色及优点
首先其方案是在全国多家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的竞赛获得一等奖方案的基础上,综合多家方案的优点做出的;其次该示范区在规划中强调其农业特色及城乡的有机融合;并在注重其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强调其生态的重要性,全区的生态绿地与城市绿地占总用地的60%以上;最后就是以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使规划的总体结构更有弹,并合理规划循环利用各类资源。
4.2 杨凌示范区规划存在问题
从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建设的实施方面看,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在其生态景观建设中,也有些问题渐渐突出,比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体系不够成熟;城区公园绿地斑块分布不均衡;城郊生态景观规划重视不足;乡土植物资源利用程度远不够等问题。许多绿地形式单调、功能单一、维护投入大,“重景观轻生态”、“唯景观而景观”和过分追求大树成荫效果的现象依然普遍,影响了城市和乡村的绿地系统的生态健康和系统服务。
5 总结与启示
以杨凌示范区为例,在注重其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从当地自然、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统筹优化其景观生态体系,以此才能建设其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与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公园城市的整体规划须由综合政府官员、行业专家、社会学家和普通市民的意见,对研究区域的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生态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统筹规划策略,并对规划策略进行反复论证,才能保障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应用性。要重视其生态系统性,贯通周边大生态圈,又要服务于城区发展,发挥整体生态功能,既遵循因地制宜,又要突出区域特征,结构功能人本化,安全与可达性并重。
参考文献:
[1] 李瑞光.国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336-338.
[2] 王小玲.公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3):122-123.
[3] 张兴国. “一带一路”背景下杨凌示范区农业国际合作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作者简介:谢佳音(1998—),女,汉族,河南濮阳人,19级在读研究生,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及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