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特色花卉种植业的状况分析——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月1期   作者:陶瑞
[导读] 市的发展带动了特色花卉业的进步,
       陶瑞  
        (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122)
        摘要: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特色花卉业的进步,但花卉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文以锡山区的花卉市场为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该花卉市场在花卉种植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花卉生长期短品种单一、运输费用较高成本大、知名度小市场狭窄以及缺乏规模效应。同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科技引进两手抓、技术创新实现本地种养、打造独立品牌开拓市场、政府和科技公司联手实现规模生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锡山区、特色农业、花卉种植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的一步步发展,大城市不仅对周边小城市产生了虹吸效应,带动它们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长动力转换的公关期,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同时,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化城市的带动,而特色农业就是当前阶段的产物,是指利用特定地区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生产质量好、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1]。无锡市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江南水乡,气候湿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又有上海、苏州等城市的带动,因此,发展特色经济农作物最合适。
1.锡山区特色花卉种植现状分析
2.1 锡山区地理分析
        无锡市锡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江苏省东南部,无锡市东北部。南临太湖,北通长江,东邻苏州、常熟,东至上海 128 公里,西至南京 177 公里。近年来,锡山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丰收,创建农业部稻麦高产增效万亩片 2 个、无锡市水稻高产增效百亩方 4 个,稻麦种植效益每亩 1233.6 元,锡山区农业园区面积 5666.67 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38.4%。锡山区生物农业产业规模 3.1 亿元; 高效农业面积比重、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分别为61.6%、25.7%和 85.8%;培育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 个,“绿羊江南葵园”、“谢埭荡休闲垂钓中心”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成开放,锡山区完成造林绿化面积 466.7 公顷,新增绿地 212.7 万平方米[2]。
2.2 锡山区特色花卉种植
        无锡市锡山区花卉种植以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为基础,园区内建设近 100 亩展览园,每年布置三期大型花展,春季以郁金香、夏季以荷花、秋季以百合花为主体,近百种景观草花为配衬的花展区,供游客游玩赏花;建设 5 万平方米以上的智能温室大棚,实现全智能计算机控制,并引进新品种、实行花期调控、轻基质栽培等高科技技术,科技种花;实行种展销一体,由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花农来此种植,其中特色花卉以大花惠兰、蝴蝶兰为主;每年冬季是花卉销售的旺季,温室大棚内花朵竞相开放,艳丽夺目,数以万计的人们前往该花卉市场或观赏或批发或零购,以装饰房屋送亲朋好友,迎接新年。
2.锡山区特色花卉种植短板
        锡山区花卉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近年来的收益却增长极为缓慢,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销量更是暴跌,花农损失巨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要了解花卉种植的不足之处:
2.1花卉生长期短,品种单一
        大部分花卉生长期只有一年,即从运输引进到培养种植再到销售完成,这一整个链条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虽说这样有利于大部分花农资金回笼,方便下一年的生产,但是这种快销模式极容易受市场影响[3],一旦市场出现任何波动,花农的收益就会极大的受影响;同时,花卉的品种单一,顾客的选择性较小,市场对顾客的吸引力也会随之减小,长此以往不利于锡山区花卉种植业的发展。
2.2运输费用较高,成本大
        新鲜花卉的运输对冷藏保鲜技术要求较高,所需的运输成本较大,无锡市锡山区的花卉大多以外地进口为主,本地特产的花卉种植较少,因此,运输所占的成本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同时,运输时的损耗也不容忽视,花卉属于鲜活农产品, 对运输要求高,大规模搬运跋涉就一定会带来损失,提高成本,更不利于市场竞争,在市场上也不占优势。
         2.3 知名度小,市场狭窄
        走访了解到,锡山区花卉市场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附近的居民小区、小商贩批发以及少量较大零售商,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人们也愿意去选购鲜花、盆栽。超出锡山区以外的地方就鲜有人知晓了,人们提到花卉市场还是会率先想到的是朝阳花卉市场(位于无锡市新吴区),提到锡山区人们最多只能联想到无锡农业博览园;前期,政府对农业博览园花卉种植展销方面投入较大,宣传力度大,也打开了一定知名度,但后期的宣传投资没有做到位[4],展销会一年不如一年, 吸引的游客也越来越少,很难出现最初效果;花农采用的销售方式极为单一—— 就是坐等客户上门,有客户就卖,没有就一直等,不会主动宣传推销,没有充分利用好现代互联网技术。
2.3花卉种植以花农承包为主,缺乏规模效应
        虽然,大棚是农博园内同意提供,但 80%的花卉种植都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主。专业花卉种植公司少,缺乏标准化种植,仅有少数农户拥有较为专业的花卉种植经验与知识。单户种植规模小,花农的质量意识淡薄,生产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为主的生产方式上,缺乏统一的种植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同时, 对花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不足,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指导, 导致必要的关键技术标准难以统一,合理的产品质量检测难以落实[5]。市场价格波动大,花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花卉种植具有盲目性,收入不稳定,影响承包花农的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3.解决花卉种植短板的对策建议
3.1科技引进两手抓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重点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组织培养、疫病防控等领域科技创新,追踪农业科技前沿技术,重点解决花卉周期短,品种单一的短板, 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花卉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国外新品种,重点培育出适应锡山区气候的花卉品种,形成地方特色花卉,让锡山区的花卉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2技术创新实现本地种养
        科技进步是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制约的途径。同时,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一是引导社会资金在花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方面的投入,吸引更多的植物科技公司来此投资,进而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二是加大植物科技企业对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引进高端花卉科研人才,发挥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的人才资源优势[6],组建花卉科技创新队伍;三是严格把控好花卉质量关,让锡山区花卉高品质形象深入人心,既能开拓新市场,又能节约运输成本。
3.3打造锡山区独立花卉品牌,不断开拓新市场
3.2.1花农自身明确品牌定位
        不同种类的花卉适用于各异的消费群体,如果不加比较将带来定位误差;花卉产销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同时加强绿色认证,花卉质量等级认证[7],建立独立品牌,打造品牌优势才是一个行业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
3.2.2拓宽花卉的销售渠道
        政府要帮助花农和企业拓宽销售网络,加强宣传锡山区的花卉品牌,努力提高锡山区花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利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同时也要树立品质花卉、新鲜花卉的形象[8],例如,近年来特变火热的网上直播,可以利用这种形式让顾客远程看到花卉的状况进行选择,从而不断增加销售量。
3.2.3创新销售方式
        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的营销体系,以专业花卉科技公司+花农的组织形式, 提高花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现有花卉销售的竞争力与议价能力;积极把旅游与花卉联系起来[9],在展览会的基础上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文化游, 让游客吃在花里,玩在花里,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花卉业的无穷乐趣。
3.3政府与科技公司共同支持实现规模化生产
        政府要大力支持锡山区花卉市场的发展。锡山区政府要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禀赋,找准花卉市场定位,制定特色花卉种植发展规划,鼓励花农和专业科技企业合作进行花卉种植和加工,从而使得花卉种植产业在技术上获得大力扶持;其次, 区政府要在财政、税收、补贴和抗风险等政策上积极扶持特色花卉农业[10],减少花农生产的后顾之忧;帮助花农拓宽特色农业融资渠道,加大政府资金注入力度,积极吸收社会有效资金;最后,政府要积极主动加大对花农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素质,促使其在原有的经验之上掌握更加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其生态种植过程;科技公司同样要发挥好行业内的带头作用[11],科技与农户的经验相结合,将是锡山区花卉市场腾飞的秘密武器。
结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新鲜雅致的花卉成为不二选择。而发展花卉种植业、促进花卉旅游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锡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力之一,然而面对当前花卉种植行业的通病:花卉品种单一、花农的从众行为、粗放式管理、流通渠道不顺畅等问题,虽然政府缺乏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 但他们没有放弃这一行业,而是在不断尝试构建花卉种植销售体系,新品种的开发、完善花卉的资源流通环境同时加强特色花卉旅游体系建设,也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争取为锡山区未来的快速发展打开新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林宁, 韦廷柒. 加快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若干思考[J]. 广西社会科学,2013(01):56-59.
[2]创新求发展 转型中提升--无锡市锡山区农业发展记实 www.China.com.cn
[3]张颖举, 程传兴. 中西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J]. 中州学刊,2019(01):50-55.
[4]贾磊,刘增金,张莉侠,方志权,覃梦妮.日本农村振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03):359-368.
[5]江丽. 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 以河南省为例 [J]. 农业经济,2019(12):23-24.
[6]栾凤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9(19):23-24.
[7]江丽.河南省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6(11):15-16.  
[8]程瑞芳,张佳佳.特色农业小镇视角下蔬菜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 理,2019,33(05):42-46.  
[9]黄芳.民族文化符号在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中应用研究——评《美丽乡村之农业旅游》[J].植物检疫,2020,34(01):88.
[10]卢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补贴政策—— 以辽宁为例 [J]. 地方财政研究,2019(03):94-98.  
[11]剌美香. 地方特色农业旅游资源流通对小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 农业经济,2019(02):108-109.  
[12]张辰,蒋选.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6(12):67-69.
 
作者简介:陶瑞(1996-),女,河南信阳人,江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