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弩1,吴丛欢1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贵州贵阳 550003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工程物流管理的名称与定义,对工程物流管理的对象、模式、主体、目标等要素进行逐一探讨,对各要素的创新提出探索性的建议。本文提出,工程物流的对象应由物 流业务转变为工程项目和项目组合,管理模式应由代理模式转变为工程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应以服务公司和产业链作为管理目标。本文最后对工程物流管理的创新做出展望。
关键词:工程物流;管理;创新;产业链
名称与定义
工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985工程”、“软件工程”等,而这些工程显然是不存在常识意义上的工程物流的。我国业界通常所称工程物流中的“工程”或“工程项目”应是“建设工程项目”的简称,例如GB/T50326-2017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GB/T 50326-2017,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S].]],其英文表述为Code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白舒扬[[[] 白舒扬. 运输时间不确定下的 工程物资发运时间优化[D].]]认为,工程物流是以工程项目为物流服务对象的一种跨国物流服务。梅赞宾[[[] 梅赞宾, 汝宜红, 郑凯. 基于耗散结构的工程物流服务模式演化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7, 16(003):137-145.]]认为,工程物流即为工程项目物资 提供的专业物流服务。王诺、崔英会[[[] 王诺, 崔英会. 现代物流的新领域——工程物流理论的创建及其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7, 000(008):156-157.]]认为工程物流在广义上是指具有工程特 性的一切物流活动,而狭义上指工程项目物流,即围绕工程项目,由物流企业提供某一环节或全过程服务。前者出于研究的需要将工程物流的概念限定为跨国物流服务,而后两者虽相对拓宽了工程物流的概念,但仍未跳脱出“物流”一词所隐含的“货物流动”的狭隘概念。同时,二者均未对工程项目的定义做出进 一步的解释。
本文将“工程”限定为建设工程项目,消除国别的界限,并打破“物流”一词的字面意思隐含的固有边界,将工程物流定义为:服务于建设工程项目的物资供应,以及与该供应有关的一切活动。该定义下的工程物流包括货物储运、供应链金融、统筹策划、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的综合行为。
学界常将工程物流与英文Project Logistics对应[4][[[] 辛春安, 崔英会, 赵京军. 工程物流探索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 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7(05):208-210.]],而Project的直译为项目而非特指建设工程项目,如此势必造成理解的偏差。笔者借鉴Anna Sobotka[[[] Anna Sobotka,Joanna Sagan,Magdalena Baranowska,Ewelina Mazur. Management of reverse logistics supply chain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7,208.]]与GB/T50326-2017《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表述,将工程物流的英文翻译表述为Logistic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相应的,“工程物流管理”表述为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厘清了工程物流管理的概念后,本文将对工程物流管理的对象、主体和目标逐一讨论。
工程物流管理的对象
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工程物流管理顾名思义是以工程物流业务作为对象的服务行为(图1,服务a)。物流的本质同样是服务,根据前文对工程物流的定义,工程物流是一种以建设工程项目为对象的服务行为,物流业务是该服务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服务b)。
.png)
图1 狭义和广义的工程物流管理
工程物流管理的对象可根据这两种服务行为分别的对象分为狭义与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对象即建设工程项目设备物资的仓储和运输等物流业务;广义的对象除储运业务外还包括工程项目中一切与储运业务相关的管理行为。也就是说,广义的工程物流管理将服务对象由业务管理向项目管理拓展。
1.从物流业务到工程项目
现代物流可分为连续不断的“产品物流”与一次性的“项目物流”两大类。产品物流是通过一套成熟的物流业务方案,在稳定的业务环境下持续往复的高效运行,业务环境和业务方案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特征。项目管理协会(PMI)组织编写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对项目的定义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ANSI/PMI 99-001-2013,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5版(PMBOK指南.第5版)[S].]],建设工程项目下的物流业务具备显著区别于产品物流的一次性与临时性的特征。工程物流还具有高度环境敏感性的特点,即工程项目许多环节中的细节因素都可能对物流业务造成重要影响,例如发运计划的组织与调整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信息传递不畅可能影响货物顺利通关进而产生来自海关或业主的高额罚金等。与此同时,工程物流业务的环境(即其工程物流业务所服务的项目的综合情况)往往因国别、项目类别、业主和承包商的管理等差异而大相径庭。
业务临时性、环境多变性与环境敏感性等特点决定了单纯对工程物流业务的管理难以良好的适应不同项目的需求,不能实现对业务成本、效率和风险等的主动管控。因此工程物流管理的对象不宜局限为狭义的物流业务,而应向拓展至工程项目的范畴。
2.项目、项目集、项目组合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对项目(Project)、项目集(Program)和项目组合(Portfolio)做出了定义,我国国家标准GB/T 37490-2019《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项目组合管理指南》[[[] GB/T 37490-2019, 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 项目组合管理指南[S].]]也对项目组合做出说明。业界公认的是,项目集管理与项目组合管理是更高级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通过项目要素的互补与管理的集中,实现传统的单一项目管理所无法实现的目标。
以工程项目作为服务对象的工程物流管理,必须适应项目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步。当工程物流所服务的项目作为项目组合的一个组件存在时,其服务对象应相应的拓展,不应继续局限在单个项目,如图2。工程物流管理对象由项目延伸至项目集与项目组合的管理创新,势必要打破传统的以项目为单位的团队组织、经营模式、招采模式、金融方案、履约管控等方式,项目管理者与有能力的物流商只有在深度互信和互利共赢的前提下积极的探索才可能实现。
.png)
图2 工程物流管理的对象
工程物流管理的模式
1.传统模式
传统的工程物流管理通常采用代理模式,即承包商与货运代理建立合同关系,由货运代理管理物流业务并承担主体责任,由承包商协助物流业务的实施并承担监督责任。该模式下的货运代理通常被称作“第三方物流”。李强等[[[] 李强, 赵颖奇, 石红红.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与内涵[J]. 科技和产业, 2008, 008(001):18-19,39.]]认为第三方物流的涵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独立于供方和需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称作第三方物流;第二种是在货主自营与提供单一服务的物流商之外,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称作第三方物流。第一种观点强调物流商的独立性,第二种则将承运人范畴拓展为多种物流资源的集成商。两种观点的基础是相同的,即货主(托运人)与物流商(承运人)基于契约关系共同完成物流业务,邓丽娟等称之为“基于合同的契约物流”[[[] 邓丽娟, 凌笑颜. 工程物流的发展及资源整合[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8, v.40;No.289(07):57+88-90. ]]。
之所以将工程物流管理的代理模式称作传统模式,恰恰是因为其契约的性质。契约的前提是业务环境和业务内容的确定性,传统模式下的物流业务合同模式与设计、施工等板块类似,但工程物流业务作为一种服务,其性质毕竟与设计和施工不同。有价值的服务创新往往需要以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为前提,确定的业务环境和业务内容虽然提供了清晰的职责界面,但同时也给服务创新带来先天的束缚,使服务方案趋向同质化。传统模式下,承包商在选定物流商的过程中常常只剩下价格可作为差异化的评比项,不得不面对低价中标困境。
2. “第四方物流”和“工程物流服务供应链”[3]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由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在1998年率先提出并注册,李强等[9]对第四方物流的概念与内涵做了清晰的阐述,邓丽娟等[10]指出第四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的更高发展层次,辛春安[5]对工程物流采用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的必要性做出了阐述。笔者认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由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发展而来,而所谓“第n方”概念是对契约关系的描述,是涵义随业务和契约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的派生概念。如前文所述,若从广义工程物流管理的概念出发进行管理创新,契约关系将是该创新的对象,而非基础。由对象引申出的概念自然不能反作用于该对象本身,因此本文不采用第四方物流的概念,不讨论其定义与内涵,亦不评价上述学者的观点。
梅赞宾提出“工程物流正由国际货代模式向工程物流服务供应链(Project Logistics Service Chain,PLSC)模演化式”,并对PLSC做出阐释指出:PLSC是物流服务供应链(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LSSC)在工程物流领域的运用和拓展,是指工程物流企业作为服务集成商,以整合资源和能力集成为目标构建的一个从国内外各类功能物流分包商到最终客户的物流增值、价值共创的网状结构。
第四方物流与PLSC两种模式下,对物流商功能内涵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即:第一,集成物流资源;第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第三,管控业务全过程。笔者认为,PLSC的概念直接基于物流服务内容而非由契约关系所派生,是更合适的表述。
工程物流管理的主体
不同管理模式需要通过不同的管理主体去实现。模式的创新必然需要主体的创新。原始的工程物流是采购的一部分,物流业务由采购人员负责管理,而后发展为采购与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在传统模式下,是由承包商的物流管理人员和货运代理作为主体。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工程承包商将相对独立的采购与物流的人员组织和业务分工重新组合起来,建立一个既专业又团结协作的团队,一定程度上改变物流业务环境,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创新。
若工程物流管理的对象由物流业务拓展至项目,管理模式由传统的代理模式拓展为工程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管理的主体必然要做出原则性的改变。在新模式下,工程物流管理者应是一个同时具备充分的项目管理和物流业务知识、拥有较强的市场资源协调能力的新型团队。该团队不同于传统的乙方或甲方承包商的一个部门,而是向上服从于项目组织、向下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充分协作的综合主体。这种创新的主体集管理者、经营者、操作者等特征于一身,超越项目部、物流商、咨询顾问等单一职能主体,是一个资源整合为体、管理整合为用的“工程物流管理团队”(Logistics Team in Construction Project)。创新的“工程物流管理团队”会根据组织环境、市场环境、业务特征等的不同而不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这是工程物流管理创新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工程物流管理的目标
一切管理都是以目标为前提的,管理的目标是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随着工程物流管理的对象由业务转变为项目再转变为项目组合,管理的目标也由搬运货物向完成项目,再向实现战略目标转变[7][8]。笔者认为,工程物流的战略目标有两种类别:一是推动公司发展的纵向目标;二是促进产业链升级的横向目标。邵昶[[[] 邵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D]. 中南大学, 2005.]]指出,产业链是一种在从产业上游到下游的各相关环节过程中,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有机组合而成的链条。公司不仅仅是多个项目的简单加合,产业链也不仅仅是多个公司的简单加合,产业链的升级需要所有要素有机结合、统筹管理才能实现。工程物流管理只要将其目标放在产业链层面,其自身的管理创新便有了清晰的方向,看似遥不可及的战略目标便近在眼前。
小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探讨工程物流管理的定义,分析工程物流管理的对象、模式、主体、目标等要素,对工程物流管理的创新提出抛砖引玉的建议。笔者深知,产业链层面的创新其牵涉范围之广、涉及利益相关方之多、难度之大,都足以使每一位管理者望而却步。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平台化经营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必定是大势所趋,工程物流管理在经营方案定制化、技术方案专业化、物流管理规范化和物流服务标准化等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工程物流管理的相关方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组织形式、契约模式、业务流程和技术手段等,共同以工程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产业链的发展。
参考文献
On Innov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WANG Ruinu, WU Conghuan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naming and defini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also discussed its object, mode, subject, and goal respectively, based on which the author raises suggestions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shall turn its object from logistics business into project and portfolio, its mode from agent mode to PLSC, and its goal into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company and industrial chain. Lastly, the article makes a vis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logistics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dustrial 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