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涌彪
深圳创维-RGB 电子有限公司 广东省
【摘 要】 目前电视机产品塑胶零件容易出现缩水缺陷,虽然不会影响到产品的使用性能,但却对外观造成较大的影响。本文作者将从产品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主要的功能性结构,如加强筋、螺钉柱和支撑柱为例进行优化,从而减轻产品设计带来的表面缩水现象。
【关键词】 缩水 模流圈 应力 对策 设计
一、表面缩水的定义
塑料缩水现象主要是因为由于产品在注塑成型时,由于冷却不均导致,体积收缩速度不一,壁厚处的表面原料被拉入,因此,在成品表面出现凹陷痕迹。缩水是成品表面所发生的不良现象中最多的,大多发生于壁厚处,一般如果压力下降则收缩机率就会较大。
从模具方面可以加大填充压力和增加保压时间来辅助改善,但是会影响到生产效率,本文更多从设计角度提出,对塑胶件常见缩水现象有效的分析和解决措施。
二、缩水原理
模具腔体注射满熔融材料以后,慢慢冷却凝固为产品的形态,但是由于壁厚的不同,产品的内部大致分为3个部分先后冷却,以下图1为例,A是产品外面表面区域,B是产品内部区域,C是产品内表面区域,在产品注满保压到冷却阶段,产品内外表面A、C区域首选冷却完全,然后B区域会后冷却完全,所以B区域在A和C区域完全冷却之后,继续冷却收缩产生应力f,如下图1所示,使A区域和C区域表面受到向内的拉力,也就是说如果局部壁厚越大,B区域的范围也就越大,冷却时间也会越长,产生的内应力也会变大,从而造成A表面内陷就会越多,缩水现象就会较明显。
三、缩水方案分析与解决
1、加强筋缩水分析解决
在合理的设计排布情况下,虽说加强筋越粗,结构的稳定性和牢靠性就会越好,但是加强筋壁厚设计不当也会引起大面积缩水,经查文献模流分析,如下图2:
.png)
而d≤1.04T,将此带入上式可得出:t≤0.4T时产品缩水不明显。
说明:对于外观要求较高的产品,骨位厚度与主体壁厚的比例请严格按此要求执行;对于外观要求不高或外观面蚀有粗纹的产品可适当放宽比例,但骨位厚度最大不超过0.6倍主体壁厚,即:t≤0.6T。
骨位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8mm,否则注塑填充较困难。
2、柱位缩水分析解决
在面壳上设计柱子,然后把面壳背锁在模组背板上,是目前平板电视使用较多的一种结构设计,但是由于柱子胶位较厚,容易在外观面存在缩水和拉痕,如何有效设计柱子,减轻此现象,以2000项目为例,如下图4在主壁厚2.4mm的基础上,最初设计是采用图5的模式,柱子外径5.5mm,内孔2.4mm,平均壁厚1.55mm,依据模流分析t≤0.6T,可知t≤1.4mm,实际是t=1.55mm,所以在设计出来以后2000系列面壳都
图3 2000项目面壳局部图
整改一:
如图3,采用方案一的设计,在现有的模具基础上,改小柱子外径为5.2mm,内径2.6mm,平均壁厚是1.3mm,比0.6T要小一点,此方法是通过减小平均壁厚来减缓缩水现象,在E2000/T2000项目上得到有效验证。
整改二:
如图3,采用方案二的桥柱设计,此方法是通过避开最厚的地方来改善缩水现象,但是模具方面采用滑块顶出设计,而方案一模具采用的是丝筒顶出设计,方案一模具相对较好设计。
整改三:
在设计之初,直接加厚面壳主壁厚,对产品表面缩水现象也有较大的改善,更多时候面壳的主壁厚需要评估造型等因素,在设计之初更多是按材料的极限壁厚来设计的。
.png)
3、后壳拉伸筒表面缩水问题解决
后壳由于需要和模组背板固定或预压音箱,在平面和斜面经常会有较深的拉伸壁,如下图4所示,设计不当,非常容易造成周圈缩水。
.png)
后壳拉伸筒出现缩水的原因,以图4为例进行模流圈分析,左边模流圈有突变出现,产品容易缩水,特别是左右两侧及天侧的螺丝柱位外表面极易缩水,产品设计时需要适当减薄螺丝柱位侧壁的厚度,并适当加大外侧的R角,使模流圈平稳过度,可以较好避免平面下方胶位突变而引起表面缩水。
图9
四、分析小结
引起产品缩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产品的设计不良、模具的设计不良和注塑的条件不良等,本文作者更多是从设计的角度来分析解决,做以下总结:
以上图3例为基础,分析造成壁面凹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局部壁厚太厚引起的缩水痕,另外一个是锁螺钉以后,面壳螺钉孔被抽真空出现的拉伸痕。
解决方法:
1)、减小柱子外径和筋位的平均壁厚,至0.6T以下;
2)、柱子拱桥形式设计;
3)、加厚主壁厚;
4)、避免壁厚突变设计;
5)、加高柱子高度,其中正面柱子由于视线原因容易看出凹痕,所以可以干涉0.2mm设计,能有效缓解拉痕。
说明:
面壳材料采用的是ABS+10%GF,防火和非防火两种,在柱子外径5.2mm下都经过10次锁A3螺钉松紧测试,面壳柱子无失效情况出现,极个别柱子会发白,如果柱子小于5.0mm以下容易导致柱子开裂和扭断,故外径5.2mm基本接近现有材料极限。
但是引起产品缩水,其他两大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从参考文献和经验中,对此两个因素做了以下的总结,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 《注塑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池成忠沉洪雷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浅谈注塑工艺的影响因素》 金秀莲 著 科技创新导报2015/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