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萍 ,杨富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帕金森病患者予以协同护理模式的价值。方法: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为研究时段,抽取72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研究,依照护理措施不同分组,各36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协同护理模式。检验研究中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相比于参照组较高,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22%(35/36)比较,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78%(28/36)较低,两组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对帕金森病患者予以协同护理模式,使患者的各项护理、管理能力提升,并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
【关键词】帕金森病;协同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帕金森十分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老年患者属于高发人群。帕金森具有较长的病程,很难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意识[1]。现今帕金森病主要使用药物治疗,除药物外,细心护理干预可使治疗效果提升。协同护理模式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其充分应用人力资源,对患者和家属予以鼓励,实现治疗效果。对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提升,使护理效果提升,防止并发症出现[2]。
1.一般数据与方法
1.1一般数据
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为研究时段,抽取72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研究,依照护理措施不同分组,各36例。实验组:男性人数20例,女性人数16例,年龄介于60~80岁,年龄均数为(70.32±1.28)岁;参照组:男性人数19例,女性人数17例,年龄介于61~80岁,年龄均数为(70.58±1.31)岁;充分整理研究中的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全部患者均了解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协议,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患者予以日常护理、监测病情、神经科护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
实验组接受协同护理模式,主要措施:(1)理论指导:采取院内板报、健康手册的形式对帕金森疾病知识进行宣教,此疾病临床发病机制、症状等实施普及,有利于患者家属和患者对此疾病进行了解,当病情发作时需第一时间实施相应干预[3]。(2)强化干预: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制定相应饮食计划,如日常饮食中添加纤维素、维生素,针对每天蛋白质摄入量进行控制,防止治疗药物效果受影响。在认知干预中,告知患者不可自行加药、自行停药、换药,防止出现异常不良反应。对患者日常运动、进食、穿衣、走路等进行护理指导,需保证患者活动范围内不存在障碍,使环境安全得到保证,使患者生活质量提升。(3)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合理心理情况,明确患者的心理负性情绪,实施有效心理指导,对患者予以自我护理,将自我管理措施提升[4]。
1.3判定指标
检验研究中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中的数据全部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选取为SPSS22.0,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展现形式为率(%);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展现形式为(均数±标准差);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验研究中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相比于参照组较高,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png)
3.讨论
帕金森患者脑内神经元变性或者死亡,使多巴胺含量减少,乙酰胆碱兴奋性提升,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出现紊乱,因此对帕金森病患者予以终生治疗。协同护理干预将患者作为中心,对患者的个人价值和自我满意度予以重视,在疾病发展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使生活质量提升[5]。
综上所述,对帕金森病患者予以协同护理干预,使患者在我管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效能能力明显提升,其作用较优,有利于患者病情快速恢复。
参考文献:
[1]柏燕.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协同护理模式护理效果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5):308-309.
[2]龚霄,肖敏.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协同护理模式护理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20,7(16):206-207.
[3]姜慕蕾.协同护理模式对帕金森病患者自我护理和自我管理能力影响的效果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20(16):149-150.
[4]张利霞,马小英.协同护理模式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9(21):174.
[5]李姣,陈玉萍.利用协同护理模式提高帕金森病患者自护能力、生存质量[J].饮食保健,2020,7(3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