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兴萍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医院内一科 安徽省 243000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医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9年8月—2020年7月接受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持续护理6个月结束后,将2组患者护理前1 d与护理结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与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与护理前1 d比较,2组患者护理6个月结束后的VAS评分较低而SF-36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6个月结束后VAS评分较低,SF-36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中医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尪痹;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管理;中医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一种全身炎性反应疾病,主要由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引发,表现为侵蚀性关节炎,以触痛为重要标志[1]。在腕、足等多部位均有发生,影响着患者的正常活动与生活质量,若未能及时干预,易造成患者发生关节软骨功能受损甚至残疾等症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2]。目前如何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以提高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部分。本文针对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方法以及中医护理技术进行疼痛管理,对比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总结并归纳中医护理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8月—2020年7月于我科接受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5.32±4.66)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7年,平均病程(8.77±2.33)年。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62±4.4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8年,平均病程(8.95±2.71)年。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予以甲氨蝶呤片口服, 10~15mg/次, 1次/周;硫酸羟氯喹口服, 0.2g/天, 2次/天;正清风痛宁缓释片口服, 60mg/次, 2次/天, 并配合使用止痛药物美洛昔康7.5mg/次, 1次/天, 2周为1疗程, 连续用药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配合中医辨证施护, 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疾病观察、情志护理、以及功能康复锻炼等。
1.2.2 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取消了美洛昔康的使用, 改为实施1~3项中医综合护理技术,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耳穴压豆:主穴取患病关节对应的穴位, 配穴取皮质下、神门、内分泌、交感、肾上腺诸穴, 根据病变部位进行取穴, 每次取3~5个主穴, 2~3个配穴。以75%的酒精棉球对耳部穴位消毒后, 准确取穴, 并取1粒王不留行籽置于0.5cm×0.5cm大小的方形胶布中央, 贴于所取穴位上进行按压, 按压4~6次/天, (每4小时左右1次) , 每个穴位每次按压3~5分钟, 以患者感觉取穴处有明显热胀或者痛感为宜。每1天进行1次换帖, 5天为1个疗程, 双耳交替应用。 (2) 艾灸治疗:实施中医辨证配穴:主穴取阿是穴 (痛点) 、配穴取足三里、曲池、昆仑、合谷、大椎、太冲、三阴交诸穴, 以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 距离痛点约3cm-5cm处予以温和灸20分钟/次, 1次/天, 连续7天为1个疗程, 两疗程间休息2~3天后, 总疗程2~3个疗程。艾灸期间注意随时调整距离, 以患者感觉轻微灼痛或者温热感为宜, 灸至取穴局部皮肤红润, 并注意兼顾各累及关节, 操作应准确、稳妥, 及时将艾灰弹掉, 并避免皮肤灼伤。 (3) 中药熏洗:取自拟中药方剂:制草乌、荆芥、防风、麻黄、大黄、红花、苏木、海桐皮、伸筋草、川芎、羌活、黄柏、白术各15~20g, 细辛8~10g。加清水3000ml浸泡30~60分钟, 然后煎汤进行熏洗, 30分钟/次, 1次/天, 连续15天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药液温度应控制在38~40℃左右, 以患者不觉过烫为度, 并随时调整温度, 以免因温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 或者温度过高致使皮肤烫伤等。在熏洗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熏洗的目的、效果及注意事项等, 嘱患者在熏洗前应排空膀胱, 在熏洗后适量补充水分, 以免因出汗过多造成脱水。一旦发现心率及呼吸加快、恶心、头晕、多汗等症状时, 应立即停止熏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进行DAS28评分、视觉疼痛模拟量表评分 (VAS) 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9.0软件分析, 以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护理6个月结束后次日,2组患者的VAS评分比护理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生活质量
护理6个月后的1周内,2组患者的SF-36评分比护理前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目前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美洛昔康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但易导致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预后效果较差,中医护理技术通过艾灸、压豆、熏洗等治疗可有效提高局部血药浓度,起到通筋活络、祛风除湿的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
在本次试验中,护理结束后,采用中医护理技术进行疼痛管理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的患者(P>0.05),说明使用中医护理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疼痛管理的效果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在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管理中应用中医护理技术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护理效果,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及早痊愈,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蔡旭,肖剑伟,郭粉莲,等.中医护理对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402-405.
[2]张智慧,李瑞.中医护理对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103.
[3]古丽格娜·阿力木江,王晓玉.中医护理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