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义珍 吴淑静 满春月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本研究中抽选的80例精神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述患者均为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入院。所有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评分和用药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检验,X2=5.54,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忧郁评分、缺乏活力评分、思维障碍评分、激活性评分以及敌对猜疑评分分别为(8.24±0.38)分、(6.18±0.25)分、(9.01±0.07)分、(7.16±0.08)分、(3.15±0.1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检验t=17.49、40.76、39.67、63.61、70.13,P<0.05。结论: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表现,提升其用药依从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关键词】:精神障碍;心理护理;用药依从性
精神障碍即为大脑机能活动紊乱所致行为、认知、意志和情感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以情感性精神障碍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最为常见。该疾病的发生同社会性环境、遗传以及患者个体特征等因素之间有密切关联[1]。妄想、错觉、行为怪异、意志减退以及情感障碍等均为精神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若未及时给予患者医疗干预,可能导致自杀甚至攻击他人的行为,对社会以及患者家庭均存在严重危害[2]。多数精神障碍患者不愿意接受自身患病的事实,为此在治疗期间常存在不遵医嘱用药的情况,贻误疾病治疗的同时,可能导致药物中毒甚至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本文主要分析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价值,其具体研究内容阐述如下。
1资料、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中抽选,例数为80例,入院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40例。
对照组:年龄平均值(49.72±2.61)岁;病程平均值(3.09±0.12)年;依据性别,男性患者占26例,女性患者占14例。
观察组:年龄平均值(49.68±2.52)岁;病程平均值(3.24±0.15)年;依据性别,男、女性例数分别为28例、12例。
两组精神障碍患者的资料数据相比,P>0.05。
纳入标准: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当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的患者;病情稳定且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患者;法定监护人对研究知情并且自愿纳入者。
排除标准:合并残疾的患者;处于特殊时期(妊娠或哺乳)的女性患者;有药物依赖表现、吸毒史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或呼吸衰竭等严重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首先护理人员需要详细掌握患者的病情、身体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以及机体健康程度等信息,遵照医嘱按时督促患者用药,加强药物保管工作,以避免患者自取自服;于患者用餐后半小时安排用药,安眠类药物则在临睡前服用,叮嘱患者的家属检查其服药情况,特殊情况下可重点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腮下和舌下藏药的情况;针对用药时间仍在休息的患者,可适当将用药时间推后半小时左右,若患者拒绝服药,护理人员需给予劝导。
观察组患者接受上述护理措施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详细内容如下:
(1)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病情基本情况等制定护理计划;同患者沟通交流时需以温和的语气,尊重患者并且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开展护理活动过程中,需要加强同患者的沟通交流力度,提升患者内心的安全感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2)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情巡视患者的病房,期间对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给予细心的观察,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根据患者的社会背景以及家庭等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
(3)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将疾病治疗情况以及进展情况等向患者和家属展开详细介绍,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精神方面支持,使其可以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温暖与关怀。
(4)同患者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自身的态度以及说话时的声调和语气等,除此之外,需要以严肃的口吻同患者交流,以提升患者的信服度;护理人员同患者深入沟通交流的前提为彼此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1.3观察指标
(1)观察并统计两组精神障碍患者的《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评分情况——包含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和敌对猜疑等维度,均以得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
(2)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完全依从率和部分依从率之和:患者完全遵照医嘱,正确用药为完全依从;存在部分超剂量、不足剂量用药的情况为部分依从;完全不遵医嘱用药为完全不依从。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的相关观察指标数据,两组精神障碍患者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以“%”代表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提示数据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N-BPRS各项评分和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更低,P<0.05,详见表1所述:
3讨论
精神障碍即为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行为、意志、情感等精神活动出现障碍,此类患者面对外来的刺激均极为敏感,且疾病的临床特征较为复杂,通常患者的病情极易受情绪的影响,加之患者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为此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极易出现情绪波动的情况,严重影响配合度和病情控制效果[3]。
常规护理仅重视患者的病情护理和医嘱执行工作,虽然通过督促患者用药以及检查其用药情况的方式可以减少药物错服、漏服的情况,但是患者受负性情绪的影响,出现不遵医嘱用药、抵触用药的情况仍较为常见。
心理护理即为护理人员结合自身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与原理,依据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以及家庭情况等实施相应的护理工作;针对患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制定护理措施,通过心理疏导,解除患者内心的困惑,使其可以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治疗[4]。
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N-BP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精神病性症状,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护理人员在心理护理模式下可以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充分调动以及发挥患者的积极性因素,帮助其提升积极性以及用药的依从性,进而提升疾病症状控制效果。
总而言之,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显著,具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秀红, 陈恋, 李维萍,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8, 39(03):196-198.
[2]彭剑虹. 多方位心理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 v.26(01):165-167.
[3]朱可玉. 心理护理干预对异烟肼治疗肺结核致精神障碍的作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9, 34(05):448-450.
[4]郑秀秀, 张岩, 朱桂东,等. 综合心理干预对儿童情绪障碍患者治疗的效果分析[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9, 46(02):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