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珂
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 成都,610041
临床上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是输血,目前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输血治疗的作用,但是由于技术所限,目前输血治疗也存有一定风险性,因此输血管理过程中安全输血尤为关键。我国是人口大国,且近年来社会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所以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落在了老年人安全输血上,人到老年时期,全身的免疫系统均呈现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应对突发状况的预备能力和抗体以及酶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细胞容易恶变,机体自愈能力较差。所以老年群体的输血风险普遍高于青壮年,且如果发生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和有关疾病,病程发展迅猛,难以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
一、老年患者输血的注意事项
根据临床调查研究,2001 - 2020年是中国快速老龄化的社会阶段,中国正进入21世纪的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在所有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中,老年患者输血的概率高达70%,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因年龄增长,器官和生理功能自然衰退,往往导致抗原和抗体减弱,导致配血困难。老年患者接受输血的风险往往高于中青年患者,甚至危及生命。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输血治疗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输血前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
(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输血护士必须严格注意如下输血禁忌症:如急性肺水肿、肺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高血压等情况下输血要慎重,如明显指征需输血者,必须再三权衡利弊,既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又要获得可观的临床疗效。输血原则通常为可输可不输者一般不输,少输者不多输,能分次输不一次输完。
(二)必须考虑到高龄群体的循环系统耐受能力,综合考虑输血量和输入速度,避免产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速度以慢为主,每分钟控制在20~30滴以下,也就是说每分钟控制在1ml最好。
(三)输血前,需对心脏功能和静脉压进行详细检查,需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前后的主观表现,需对其动态变化(心率、呼吸、颈静脉充盈和肺部啰音等动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必要时需对静脉压进行复查,如比输血前高,应该立刻停止输血,如明显增高,则应每15分钟静脉给快速利尿剂等。
(四)应明确患者需要输入的血液成分
(五)最好给老年患者输新鲜血液,由于存储的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降低,可对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曲线造成影响,难以释放氧气,对老年群体或本就有组织缺氧的患者来说存在不利影响,所以推荐输注储存时间较短的新鲜血液。
(六)若是无需输注血浆,那么最好只输注压缩的红细胞,输入时尽可能的少加生理盐水,保证流畅输入即可,尽可能的降低输液量,这类患者可快速给利尿剂后再输血,输血风险更小。
(七)输血时,最好指导患者采取半卧位,有人认为采取热水袋或其他方式保温可扩张周围血管,能够预防心脏承受过大负担,可预防肺水肿风险。
二、老年性疾病的输血
(一)因老年人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产生的输血问题,这类患者通常会因为增加血容量继而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如再引起如寒战和高热等输血后不良反应,则会加剧心脏负担,容易进一步引起心衰。当合并有广泛性肺实质病变的时候,患者的右心负担加重,冠状动脉硬化者可引起心肌缺血性病变,均可因输血治疗引起,继而演变成心衰。
(二)老年人血液病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60岁以后男性和女性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率明显较高,60岁以上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率是60岁以下患者的6倍左右。当患者血红蛋白降至73g/L时,容易并发左心衰、精神障碍等症状。在这一点上,可以输血浓缩红细胞以尽可能将血红蛋白水平稳定在80-100克/升,在老年患者中,频繁输血更容易形成血栓、感染等。如果需要长时间反复输血,则必须保护患者的血管系统。远端输液可控制出血,脾功能亢进和溶血需要脾切除术。其次是溶血性贫血,输血有一定的风险,只有在确实需要输血治疗时,才进行输血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多为慢性间歇性发作,应先考虑激素或脾切除治疗。输血治疗应以补充失血为原则,输注富血小板新鲜血液或血小板悬浮液可达到暂时效果。
因缺乏造血物质而引起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发生时,除少数大出血患者外,一般不需要输血。老年贫血心力衰竭患者,Hb小于50g/L,可缓慢注射浓缩红细胞,引导血红蛋白恢复到100g/L。巨噬细胞性贫血,我国大部分小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叶酸所致,少数患者缺乏维生素B12,可用适当的药物治疗。严重贫血如恶性贫血或快速输血,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均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由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缺乏引起的慢性贫血,特殊治疗通常反应良好,但输血疗法最好避免。伴随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输血可挽救患者的生命,但应密切监测静脉压力。
(三)造血系统肿瘤
为了控制出血,白血病患者可以通过输血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因此,白血病的重要维持治疗是输血治疗。有时由于存在红细胞抗体成分,不能有效提高血红蛋白水平。老年白血病前期患者62~92%为50岁以上,输血原则同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常需要输血,高粘度引起的视网膜损伤需要血浆去除。骨髓增生综合征可诱发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治疗可每2 - 3个月输注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在数月或数年内完全稳定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如果是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可以输注单采血小板。
三、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临床医学持续发展,在稳定患者血液循环系统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降低异体输血的概率,如果条件允许,可积极开展自体输血治疗。对于确实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应根据不同的受血者采取个体化的输血治疗方案,尤其是针对高龄群体,需要严格遵从输血原则,选择适合患者的血液成分,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