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接触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7期   作者:圣利1 张珊珊2 代玲3 潘远娥4 赵媛5
[导读] 本文旨在介绍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及护理策略的综述,以提供现阶段该类患者PICC 置管后接触性皮炎的预防及治疗的参考依据
        圣利1 张珊珊2 代玲3 潘远娥4 赵媛5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湖北,武汉 430030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及护理策略的综述,以提供现阶段该类患者PICC 置管后接触性皮炎的预防及治疗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该类并发症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PICC;接触性皮炎;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一根带刻度,可以放射显影的聚氨酯或硅胶等材质制成的导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可以长时间留在体内(7天-1年),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1975 年由Hoshal[2]第一次将PICC导管应用于静脉营养, 20 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的一线城市的部分综合医院开始使用并应用于肿瘤患者[3]。由于其操作安全方便、无创伤、留置时间长,可由护士经外周静脉独立完成操作等优点,十几年间得到了广泛普及及迅猛发展[4]。肿瘤患者的化疗疗程一般较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大多有半年以上,需要反复换药进行导管的维护。本文就接触性皮炎的相关理论和临床预防和护理的研究进行梳理,现综述如下。
1   临床表现及疗效评价
1.1 临床表现
        PICC置管后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置管部位的皮肤粘膜接触了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导管及皮肤接触的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最初通常表现为周围皮肤出现红斑、瘙痒,严重者可伴有其他感染表现,如发热、置管部位皮下硬结、局部的肿痛(或)触痛、穿刺点溢脓、溃疡等。根据局部皮肤表现和患者的自觉症状可以分为轻、中、重度三类,①轻度: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皮肤仅有轻微瘙痒和红斑,面积<5cm×5cm;②中度:患者自觉皮肤瘙痒感明显,透明贴膜下的皮肤潮湿,可见散在的红斑、丘疹、粟粒状皮疹,面积>5cm×5cm;③重度:患者瘙痒难忍,局部大面积红疹伴肿胀、出现大、小水泡、糜烂、渗液,面积>10cm×10cm 。
1.2 疗效评价
        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的转归可分为4个等级,①痊愈:患者瘙痒停止,PICC置管处皮损全部消退或留有部分色素沉着,没有再次新发的皮疹;②显效:瘙痒感明显减轻,渗液停止,60%以上的丘疹、红斑消退;③有效:指瘙痒感减轻,渗液停止,20%~59%的丘疹、红斑消退;④无效:指治疗后皮损消退面积不足20%。
2  影响因素
2.1  患者相关因素
        老年人较年轻人更容易出现PICC置管后皮肤过敏。20 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其表皮细胞会每14天更新一次,但50 岁及以上的人群则需要37 天。此外老年人的皮肤干燥,而干燥的皮肤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一旦出现皮肤过敏等接触性皮炎的表现,其治愈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男性的汗腺比女性发达,男性比女性更加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2.2  导管相关性因素
        消毒剂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按照指南国内PICC 置管的皮肤消毒剂通常选用乙醇、安尔碘。乙醇对皮肤的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导致患者局部皮肤过敏。肿瘤患者PICC导管长时间留置期间,遵照指南需要每7天进行换药维护一次并更换透明敷贴。3 M透明敷贴因具有透气、不透水、粘贴牢固等特点,因此常作为PICC换药首选敷贴,但密闭敷贴的使用会增加表皮水分损失,使得表皮屏障保护功能受损。
        2.3 其他因素  还有一些有可能增加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危险因素,如季节因素,夏季多发,冬季次之。

天气炎热时出汗较多,汗液多积聚于密闭的敷贴下,不透气贴膜下的皮肤受到刺激后局部容易出现潮红和瘙痒,甚至出现水泡、渗液等症状。而冬季的皮肤多较干燥,皮屑会增多,贴膜周围容易形成灰垢,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发生。
3  PICC 接触性皮炎治疗及护理措施
        3.1  避免刺激 在穿刺置管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消毒剂、药品或食品过敏史,是否为过敏体质等。有皮肤过敏史的患者,优选透气性能好的抗过敏贴膜,以减少过敏性皮炎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如再出现皮肤过敏等症状,则可改用Y型无菌纱布固定。有学者推荐对反复发生皮肤过敏的患者进行斑贴试验,以确定该患者发生接触性皮炎的致敏原。
        3.2  敷贴与导管固定  临床上常用的医用敷料有透明薄膜型敷料、泡沫型敷料、水胶体敷料和水凝胶类敷料。如果患者出现有皮肤过敏趋向,或已经发生皮损,则应根据局部皮肤情况进行护理和更改更换敷贴的频率。
        3.3药物治疗   含有地塞米松的软膏有抗炎、抗过敏的效果,国内医院普遍用来治疗PICC 置管后皮肤过敏。国内外均不推荐使用口服抗生素来治疗,由于这样会增加真菌感染机会和产生耐药性,导致二次感染,可选择硼酸溶液湿敷。薛琳等用3% 的硼酸溶液湿敷,患者皮疹症状在7天左右全部消失。
        3.4患者个人护理  带管患者治疗间歇期间,应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穿刺点及敷料覆盖下的皮肤干燥,洗澡时可用透明保鲜膜包裹住整个穿刺敷贴覆盖处皮肤,或使用PICC专用的防水袖套,以避免潮湿等危险因素。
4 小结
        我们更应关注到它所带来的导管相关性皮肤损害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接触性皮炎的发生,保证导管的安全留置和使用时间,减少患者带管期间的不适感。未来的研究中,护理人员较强的一级预防意识和评估、皮肤过敏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和个体化干预流程、标准化循证护理措施的制定、移动医疗的应用,保证带管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将对PICC 专科护理团队的护理水平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Deborah C. Minimizing risk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the NICU. MCN Am J Matern Child Nurse, 2001, 26(1):17-22.
[2] Hoshal VL. Total intravenous nutrition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silicone elastome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rch Surg, 1975,110(5):644-646.
[3] 刘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临床应用近况.护理研究,2004,18(4A):584-586. Liu B.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Nursing Research, 2004,18(4A):584-586.
[4] Bellesi S, Chiusolo P, De Pascale G,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s) in the management of oncohematological patients submitted to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upport Care Cancer, 2013,21(2): 531-535.
 
作者简介:圣利(1982.9-),女,汉,湖北,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
护理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