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强化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3期   作者:吴冰
[导读] 目的 分析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强化护理措施
        吴冰
        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护理部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目的 分析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强化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诊治的320例脊柱骨折患者开展本次研究,320例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观察记录320例患者的下肢DVT发生情况,总结致使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出具有全面化和针对性的强化护理措施。结果320例患者中有40例发生下肢DVT,下肢DVT发生率为12.50%;与体质量指数<25kg/m2、年龄<65岁、凝血功能无异常患者下肢DVT发生率相比,体质量指数≥25kg/m2、年龄≥65岁和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均偏高(P<0.05);下肢DVT发生的多因素有术后锻炼、年龄≥65岁、凝血功能等,其中年龄和凝血功能异常属于危险因素,术后锻炼属于保护因素(P<0.05)。 结论 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为患者展开强化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脊柱骨折;下肢DVT;危险因素
        脊柱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患者的正常活动会受限,手术治疗是当下脊柱骨折患者主要的临床治疗方式,一方面临床疗效显著,一方面容易致使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下肢DVT就是该病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在未得到有效处理情况下,容易引发肺栓塞,患者的肢体功能呈现出部分或者是完全丧失,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产生不良影响[1]。本次研究主要以脊柱骨折患者为对象,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强化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诊治的320例脊柱骨折患者开展本次研究,320例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320例患者有男170例,女150例,平均年龄(43.65±5.25)岁。
1.2方法
        ①选取CT技术对320例患者展开下肢DVT筛查。②收集3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调查表对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展开填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凝血功能有无异常、术后有无感染以及各种实验室指标等。③给予患者综合康复训练:④为患者展开预防性抗凝康复护理,采取适量低分子肝素钙为患者展开早期注射;术后为患者展开按摩,以对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进行改善,预防患者出现血栓。⑤做好术后细节化护理,术后第一天临床医护人员需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适当抬高患者双下肢,每隔2个小时对患者双下肢进行1次向心性按摩,将按摩时间控制在30分钟,待患者麻醉恢复以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下,指导其对双下肢肱四头肌等展开收缩训练,采取适量低分子肝素钙为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术后第2天令患者进行肱四头肌等收缩训练,令患者将腿部伸直,交替进行抬高,每次15下,临床医护人员可充分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的活动量进行适当增加,当患者在夜间休息时,可令患者穿弹力袜;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抬高直腿,每次15下,对患者展开不定时下肢肱四头肌收缩训练,以患者不感受到疲劳为界限;术后4-7天,在医护人员协助下,患者将直腿抬高70°,每次50下。为患者展开疼痛护理,为患者展开疼痛健康教育,当患者为轻度疼痛时,可采取阅读、音乐等方式对患者注意力进行转移,当患者疼痛程度严重时,可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展开药物镇痛。
1.3观察指标
        分析320例患者的下肢DVT发生情况:观察记录320例患者发生下肢DVT的例数,计算下肢DVT发生率。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单危险因素:观察记录40例下肢DVT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体质量指数、年龄、凝血功能有无异常等。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多危险因素:包括体术后是否锻炼、年龄≥65岁、凝血功能异常等[2]。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取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用%表示,行检验;采取多因素logistic,(P<0.05)时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320例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
        320例患者中有40例发生下肢DVT,下肢DVT发生率为12.50%。
2.2 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单危险因素
        320例患者中有40例发生下肢DVT,下肢DVT发生率为%;与体质量指数<25kg/m2、年龄<65岁、凝血功能无异常患者下肢DVT发生率相比,体质量指数≥25kg/m2、年龄≥65岁和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均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2.3 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多危险因素
        下肢DVT发生的多因素有术后锻炼、年龄≥65岁、凝血功能等,其中年龄和凝血功能异常属于危险因素,术后锻炼属于保护因素(P<0.05)。详见表2。

注:β为回归系数,SE为标准误差,OR为拟合优度指标,95%CI为OR的置信区间,P>1为危险因素,P<1为保护因素,P=1为因素不起作用。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化飞速发展,在高处坠落、车祸等影响下,脊柱骨折的发生率一直呈现出增加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外科手术是目前脊柱骨折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的保持卧床休息,在卧床和制动影响下,患者具有较高的下肢DVT发生率,加重了患者的痛苦感,干扰到了患者的预后效果[3]。
        分析脊柱骨折患者出现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制定出强化护理措施:对患者病情进行改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展开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对患者的自身条件进行改善,对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进行提升,为患者制定出个体化饮食护理方案,为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指导,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训练,对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可令患者穿弹力袜等[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320例患者中有40例发生下肢DVT,下肢DVT发生率为12.50%;与体质量指数<25kg/m2、年龄<65岁、凝血功能无异常患者下肢DVT发生率相比,体质量指数≥25kg/m2、年龄≥65岁和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均偏高(P<0.05);下肢DVT发生的多因素有术后锻炼、年龄≥65岁、凝血功能等,其中年龄和凝血功能异常属于危险因素,术后锻炼属于保护因素(P<0.05)。说明分析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制定出强化护理措施有利于促使脊柱骨折患者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为患者展开强化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春利. 脊柱骨折术后下肢DVT危险因素及针对性预防护理对策探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 26(25):3534-3538.
[2]张轶姝. 综合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肢体疼痛及DVT的预防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 15(15):174-176.
[3]韩利朵, 杜苗. 综合康复护理对预防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疼痛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 2019, 25(1):151-152.
[4]兰天亮,郑煜.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 2020, v.26(5):11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