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琍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 要】:目的 探究在哮喘患者护理中,应用渐进式放松训练对其呼吸功能影响情况。方法 共计84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A、B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渐进式放松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及呼吸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护理后B组患者SAS评分较A组低,FVC、PEF水平较A组高(P<0.05)。结论 对哮喘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渐进式放松训练,可改善其焦虑状态及呼吸功能指标,效果显著,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 哮喘;渐进式放松训练;呼吸功能
支气管哮喘为临床常见气道慢性炎症疾病,随病程延长可产生气道重塑,影响患者呼吸功能。但受患者情绪状态影响,护理中患者多存在焦虑、恐惧、自我放弃等情绪状态,影响其呼吸功能恢复能力。渐进式放松训练,指通过肌肉渐进性放松以缓解其精神压力、改善其焦虑情绪,可提升患者护理依从性、改善预后[1]。为此,本次研究选84例哮喘患者,探究渐进式放松训练对其呼吸功能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计84例哮喘患者,均选于2019年1月至12月;随机分为A、B组。A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18~76岁,平均(51.33±8.40)岁;B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21~77岁,平均(52.03±6.64)岁;排除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其他分部疾病、实质性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组间资料相近(P>0.05);研究均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1.2方法
A组(常规护理):用药指导、口头健康宣教、日常护理、心理疏导等常规护理办法。
B组(常规护理+渐进式放松训练):①压胸运动:协助患者保持端坐位或半卧位,将其小臂及肘部自然弯曲贴于胸前,呼吸时弯腰低头,用双臂力量对胸腔自然按压,吸气时挺腰抬头,解除按压;②侧屈运动:患者保持端坐位,双手叉腰,四肢向前,躯干向左弯曲时,左臂垂下,右肩耸起,同时吸气,复原时呼气;反方向相同;③抬腿运动:患者垂直坐在椅子上,下肢自然垂直,背部紧贴在椅子上,吸气时抬起一侧小腿,维持3~5s后呼气缓慢放下,反方向相同,左右腿交换进行;④转体+伸展运动:患者自然站立,上半身向左转体,同时右手掌向左侧水平推出,左右手交替进行;患者双手交叉放于胸前,吸气时交叉上举,至头顶后双手自然分开后在体侧缓慢下降,同时呼气,姿势复原;⑤训练次数:5~10个循环为1组,每次3~5组,每日2~3次。持续训练3个月。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情绪,以SAS(焦虑自评量表)表示,分数高表示焦虑情绪严重;(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呼吸功能,包括FEV1(1s用力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PEF(最大呼气流速)。
1.4统计学方法
(±s)、(%)表示计量、计数资料,t、2检验;P<0.05提示差异显著。数据统计计算软件为SPSS24.0。
2.结果
2.1 护理前后焦虑情绪
护理前组间SAS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B组SAS评分较A组低(P<0.05),见表1。
2.2 护理前后呼吸功能
护理前组间FVC、PEF水平相近(P>0.05);护理后B组FVC、PEF水平较A组高(P<0.05),见表2。
3.讨论
哮喘为临床常见呼吸内科疾病,受病情发福发作、康复周期较长等因素影响,患者治疗及康复期间情绪状态较差,并受哮喘临床症状影响,可增加患者应激情绪,如预后未知性恐惧感、担心治疗效果等,可加重其焦虑情绪,影响其护理依从性及疾病控制效果,因此需加强护理[2]。
渐进式放松训练,指通过肢体肌肉与呼吸配合的训练方式,通过改善肌肉紧张状态、改善患者呼吸循环,使患者达到生理及心理放松状态,以降低其应激情绪[3];而在对哮喘患者渐进式放松训练中,可在降低患者护理排斥情绪基础上,通过呼吸训练,可改善其通气能力,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疾病控制效果。本次研究中,对B组患者实施渐进式放松训练,结果发现,B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显著下降,呼吸功能显著改善,考虑原因为,与常规护理相比,联合渐进式放松训练后,可通过训练过程分散患者焦虑情绪,使其保持生理及精神放松状态,可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焦虑情绪,提升治疗护理依从性,以改善其呼吸功能;同时训练期间可提升患者肺部气体交换能力,对改善患者血氧状态、提升其呼吸功能意义重大。
综上,对哮喘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渐进式放松训练,可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并改善其呼吸功能,效果显著,具深入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心美. 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联合健康教育对肺癌化疗患者消极心理状态,遵医行为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20, 033(003):130-133.
[2]朱小红, 李建宏. 心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18, 22(007):1419-1423.
[3]殷琳, 王敏. 渐进式肌肉放松对精神科患者焦虑症状缓解的影响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30(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