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3期   作者:马学芳
[导读] 目的:探讨在儿科安全管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
        马学芳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安全管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12月我院6770例住院患儿实施常规风险管理为实施前,以2018年1-12月7059例住院患儿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为实施后,对比管理前后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风险防范质量指标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能力、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有明显提高(P<0.05);实施后家属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指标中护士沟通能力、危重患儿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记录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器械完备实施前与实施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实施后的风险防范能力、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高于实施前;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可预防不良事件发生,能提高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管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7年1-12月我院6770例住院患儿实施常规风险管理为实施前,以2018年1-12月7059例住院患儿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为实施后。纳入标准:办理入院手续住院超过24h的患者;排除标准:办理入院手续住院不足24h的住院患者。实施前男4017例,女2753例,年龄19d~15岁(3.05±0.03)岁;实施后男4095例,女2964例,年龄17d~16岁(3.13±0.03)岁。两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施前
        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和观察,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告知饮食、用药等指导。
        1.2.2实施后
        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1)建立健全护理质量与安全监控体系,医院有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有护理与安全管理小组,人人参与安全管理。2)护理风险识别是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基础,对护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及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识别和归类,并分析其原因。儿科患儿的风险点在于容易出现跌倒、坠床、误吸、烫伤,执行医嘱容易出现用药错误;护理技术操作容易出现违反操作流程、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液体渗漏、导管堵塞或脱出;抢救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用药剂量换算错误;交接班出现漏交、错交、责任不明;沟通不及时、方法技巧不当;物品丢失等等。护理部及护士长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通过本科本院或者其他医院的案例进行找茬找护理的风险点,让护士记忆更深刻,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3)护理风险评估: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评估。评估患儿采用表单式,方法简单易评估,要求当班内必须完成,如《住院患儿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住院患儿烫伤的风险评估表》、《住院患儿呕吐物或异物吸入性窒息的评估表》、《住院患儿导管脱落危险因素评估表》、《危重患儿早期预警评分》等等,确认跌倒、坠床、烫伤、误吸、病危等高危患儿,对高危患儿进行警示标识,做好风险防范的告知及预防措施,做好告知记录及家长签字。护理技术操作、仪器使用、用药等都要做评估,防止发生纠纷或不良事件。4)护理风险处理:护理风险处理是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核心内容,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护士长每天随机抽查风险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每周三晨会对上周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培养护士熟练掌握应对措施,对不良事件或纠纷等有良好的应对能力;护理部每年要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案例分享、情景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等,提高处理能力,减少护理纠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5)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信息反馈,定期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如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是否增强,护理不良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的情况、病人及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提升情况等。护士长每月要统计数据,用数据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效果,用管理工具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如开展品管圈、用思维导图开展业务学习等,达到科学的管理提高护理专业能力。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护理期间风险事件、纠纷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家属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其对护理工作越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选患儿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数据(%)显示,x2检验,计量结果以(x±s)表示,t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数据风险防范质量比较
        实施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能力比实施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比较
        实施后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投诉、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降低,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实施前后家属满意度比较
        出院处每月随机抽取部分的出院病人做满意度调查,实施前2017年1-12月共调查653人次,实施后2018年1-12月共调查687人次,实施后家属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前后护士在沟通能力、危重患儿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记录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和器械管理方面,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欧美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护理工作中融入风险管理,我国随后也开始运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摒弃以往传统的护理方式,将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运用到其中,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人文关怀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同时也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这项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风险防范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预防。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需要反复告知、沟通、记录、巡查的工作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因此首先要进行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儿科制度的完善,从基础上规定了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包括加强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流程、沟通技巧、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危重患儿管理、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等,还应定期做好安全教育及培训,做好警讯事件的学习,能够让护理人员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对风险因素更重视,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干预;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垂直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防微杜渐,持续整改。
        结论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降低儿科风险事件发生,还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明,蔡益民.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4):73-74.
        [2]史林芝,张巧权,谢俐萍,蒋金丽.分层责任制质量控制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1):109-111.
        [3]张振娟.团队协作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3(4):290-293.
        [4]李红,娄小丽,刘琼帆.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9,34(13):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