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发
(辽宁盘锦辽河油田第一高中 )
摘要:散文教学一直是中学教学主要文体之一。它凭借自身独特的优美简洁的语言、高度的抒情性、内容的凝练性,成为中学语文教与学的重点。散文自身具有很大的人文性,能提升人的境界,而且散文阅读的能力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但长期以来,受到应付高考、注重工具性、思想观念等问题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散文鉴赏与写作能力极差、得分率极低。本文从中学散文教学现状、散文的教学特点、新课标下散文的教学策略等几个内容进行研究,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试图解决散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现状,散文教学,教学策略
一、散文教学现状浅析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读本中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著名散文,内容丰富,类别多种。在散文阅读鉴赏教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阅读和鉴赏散文,并能领会散文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但目前中学的散文教学并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并没有做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教学的模式化,没有真正欣赏散文的美,忽略散文自身的文体特点,学生对散文的兴趣不高,鉴赏散文的能力不高。
(一)模式化教学,忽略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审美价值
由于升学指挥棒的控制,中学的教学,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诗歌、杂文等,都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而且相当严重。在散文教学中,长期以来,都还在围绕散文中所用的表达技巧、语言的特点、文章的思路、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的设计和教学,形成一套专为高考服务的教学思维模式,桎梏学生散文欣赏美的思想,忽视了散文自身的文体特征,即使重视散文教学中美的欣赏,也忽视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没有重视到散文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散文的创造力、想象力、鉴赏力、评价能力不可能得到提高。内容的枯燥,方法的单一,使得学生对散文厌倦,对散文的美失去兴趣,甚至失去信心。
(二)分析、理解不透
中学教学中出现要把每一篇散文都挖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文章分层次、哪一个字用的好等现象,导致师生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这些问题,给本非常美的文章强加上政治色彩。于漪老师曾就这一做法提出过批评,她说:“好端端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习题,扣这个字眼,扣那个层次,文章的灵魂不见了,有些佳作名篇学生学过后对文章的脉络!作者的写作意图!文中思想的闪光点竟然不甚了了,脑子里如马蹄杂沓,堆砌了许多字词句的零部件。”把教学重点只是片面的放在这些现象上,只会让学生对散文越来越厌倦。课堂教学做不到对课文的意会,就谈不上对课文全面理解,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课文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师引导不足,学生感受、体验不足
学习或阅读散文,是领悟和感受作者的情感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恰对这方面引导不足,例如《故都的秋》,很多教师就把重点放在对景色的的分析上,而脱离了对散文抒情性特点的分析,也就是没有引导学生对景色下作者情感的体验,领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原因有二:一、功利性的作用;二、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让学生体验散文美的很少,即使有也是浅尝辄止,真正能做到学生真正欣赏散文“美”的微乎其微。
二、散文教学策略
目前,散文教学主要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很大,“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完全出于老师的喜好或课堂的经验,课前没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这样的情况下,导致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不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把所有散文都讲的一样等后果。刘勰言“披文入情”,但做到这一点是要分析“这一篇”具有怎样独特的体式,它会给我们传达怎样独特的内容?基于这些内容,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确定各类散文的不同特点和共同特点,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
散文类型有记叙散文、写景状物散文、议论散文,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无论怎么分类,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都要集中到一个点上。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 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散文是作者某时情感的真实流露,所以散文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才是重中之重。
1、记叙散文的特点是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写事具有一定的时空性,不要求情节完整,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艺术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对事进行合理性安排,从而达到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共鸣。如《背影》,简单的“买橘子”时攀援的动作能让“我”泪流满面,这种感情的变化就是从朴实简单的记叙人与事中出来的,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明白一个孩子对父亲的真实忏悔和心灵深处的自我反省,这样教学和欣赏记叙散文才是具有“人情味”的。
2、写景状物散文特点就是通过景物传达情感,将情感寓于景物之中,做到情景交融,这种散文想象丰富,语言诗意化,所以其主要价值在于审美,通过审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情思。比如《荷塘月色》,我们首先抓住文眼“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然后去探究作者为何不宁静,而不是强加社会或道德因素。我们要做的是分析作者用大部分笔墨写的景,作者是怎样在自然中发泄自己的苦闷与孤独,是怎样安放自己的灵魂,如何启发读者的心智的,体验作者 “神与物游”的至高境界,我想这样就足矣了。
3、议论散文既重于理智,又重于感情,是融情、景、理于一体的,在抒发作者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这种散文在中学课文中不常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二)深度分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如何开展散文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会阅读和欣赏散文,实现散文的的课程目标,在学习散文过程中,能对语言进行深度欣赏和理解,这将对散文内容的掌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散文的画面美和音乐美,很大程度都是语言的魅力,散文的语言大都很精练,有的语言优美,有的精炼朴素。无论作者是否雕琢字句,散文语言的形成一般都是一气呵成的,其中优美的、精彩的语句都是值得品味的。
(三)分析时抓住散文的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将“意境”解释为:“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其实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思想与客观物镜的契合交融,是将自然、生活与艺术三者合一,通过景物的描绘,体现作品的艺术境界。
散文是抒情的,景物描写的背后都有悠远深邃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的描绘营造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可以说意境美是散文的生命,它是有话外之音,言外之意的。散文不是虚构的,它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但这种情感的抒发不像记叙文、议论文那样直抒胸臆,它的表达是含蓄、委婉、曲折的,也就是王国维说的“境界”,而这种情感的体验,正是读者通过文中营造的意境美来体会和感受的。
如《故都的秋》,郁达夫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描绘,对自然景物,稍事点染,展示一幅北平晚秋图。作者通过萧瑟的落叶、蓝白的牵牛花、白色或灰白的驯鸽、疏疏落落的秋草、灰沉沉的天、无声无息的落叶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故都秋所具有的恬静安谧、幽静深邃、萧条凄凉的意境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营造的北平秋的意境美,那么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和对美执著追求也就容易领会了。
当然,目前的散文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还不只是以上这些,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不仅需要完整的教学策略,还需要教师具有课堂因势利导的能力,这些都是任重而道远的。所以让我们大胆的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敢于创新,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学到散文的“美”。
参考文献:
[1]李杏保.纵论语文教育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苏霍姆林斯基.5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6[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3]雷达.5雷达散文6[姻.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