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萍
中央美术学院
摘要:随着当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文之风席卷校园,古诗古文更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在高考压力之下,紧张课时之中,高中古诗词教学仍是拆文解字、背诵记忆。这样的方式不仅难以让学生真正解读古诗词,更是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新时代的核心价值是创新,当前教育理念也应该是求新求变,创新教学。基于此,本文立足高中语文古诗词,简要论述其过程、目标、方法的创新,以期通过不同角度的论述,提出可行性的创新教学策略,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创新教学;高中语文;古诗词;策略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古诗词是千年的历史积淀,是先人的生活向往,其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想象丰富,流传千年,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更能够引领学生畅游于历史长河之中,构建精神活动、陶冶高尚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诵读之中,有意识积累、感悟与运用,以此提升自身的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然而,古诗词的创作时代与学生相隔甚远,学生在理解与感悟上均存在障碍,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就让学生记忆积累、生搬套用,学生不仅学的辛苦,更是会对古诗词心生反感。由此而言,当前古诗词科创教学,势必要求新求变,创新教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发挥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如脱缰野马,在古诗词的草原中,自由驰骋。
一、在古诗词教学活动过程中创新
教学活动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更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活动过程中创新,即求新求变,要改变学生当前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接收“教”的信号更满,更具效率。与此同时,新时代教育理念也是要注重学生的“学思结合”,提倡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探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以此帮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由此而言,在古诗词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创新,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极为重要的主题。
一方面,改变学生传统记录与记忆的学习方式。传统教育观,应试压力下,学生学习方式也主要是记录与记忆。古诗词更是以“会背”为目标。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也必然会让学生在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教师不但把“学生主体”观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更是要在教学活动之中去有效落实,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要我学的它主学习”变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学生以这样的学习方式与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稍微指导,学生便可自由驰骋,探索与创造。
另一方面,为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高考既是对人才的选拔,更是对众多学子的淘汰,这造成了当前学生学习的“封闭性”,以他人的失败视作自己的成功,不愿合作,更是不会合作。以“北”字举例,造字之时就是两人背靠而坐,所以“北”字也有失败之意。不懂得合作的学生,将来发展之中也必将会失败。由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正如肖伯纳的比喻:“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各自就有了两个思想”,相互交换、相互学习之中,极有可能产生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的思想。
当然,于合作而言,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真诚坦率、和谐民族,这不仅更有利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因材施教”地实施与学生更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也能够促使学生更积极、自主投入到课堂活动过程之中。
二、在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中创新
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探究与应用能力,并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换句话说,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其最终的目标定位的创新,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要切实促使学生文学素养与鉴赏水平的提升。
(一)目标任务的多样化
当前古诗词教学目标多是基础性的背诵与记忆。常言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基础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不可否认,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背景、认知体系、情绪倾向、性格特点、感悟习惯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致使他们的实际情况也相差深远,这也导致其学习效果也大有不同。教师课堂之中为学生定制千篇一律的固定目标,固然是教学大纲所需,但目标任务的多样化,为他们制定稍高于他们现有能力、认知等层次的教学目标,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由此而言,目标定位中的创新,要更多样、更多元,并在分层目标任务中,整体提升学生的素养。
笔者对于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在制定之中就分成了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赏夏荷就是夏荷,观落雪就是落雪”,古诗词学习中,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层:“听蝉鸣而知宁静,赏腊梅而知冬寒”,从古诗词的凝练语言、丰富想象等艺术呈现中,更进一层理解;第三层:“睹物而思人,以小而见大”,能够基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时代,去“背离作者的意愿”,以此纵、横深入拓展,让古诗词更具生命力,更具时代意义。以《氓》为例,其教学目标只需要学生能够梳理故事的脉络,在从“诗经”的艺术呈现中,进一步理解,以此上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同。而笔者在此基础之上又为学生进一步设定目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探讨“这个弃妇故事对我们如今生活的启示。”当然,探讨问题的提出,并不在于答案、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之中,了解、感悟与启示,以此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主体参与的有效化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知识如池水,那学生就是吹皱池水的风,当前学生“主体化”观念已得到众多教师的认可。风靡全国的“杜郎口”模式就是把“主体”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之上“风乍起”。当然,把学生看成是课堂主体只是其一,而更为重要的其二,就是保证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之中的有效性。
当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存在两个弊端。其一,虽说学生是主体,但课堂的主动权仍紧握在教师手中。举例来说,品读《书愤》时,千篇一律侧重对陆游爱国之心的体会;学习《将进酒》,只是让学生感受李白的豪放人生。文学的创作,是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特性,读者的个性化情感,是需要在品读与鉴赏之中释放。但教师给予学生既定的思考方向,不仅是对学生思维、鉴赏等能力限制,更是对古诗词深刻内涵的局限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也只会停留在毫无色彩的灰黑地带。其二,虽说学生是主体,就完完全全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主体,既没有引导,更缺乏帮助。
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他们无论在思想、观念、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而教师对学生的放任不管,不仅会让课堂变得“乱哄哄”,更是会让学生误入过多的歧途,一旦形成思维习惯与惯性,将很难纠正,这对于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均极为不利。由此而言,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并适时、适当、适量给予帮助,以此让他们的参与更为有效、高效。
以《蜀道难》一课来说,诗之内涵,本就古今难测,众口不一,由此,笔者立足大纲教学要求:“品读蜀道之‘难’,感受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豪放诗风;鉴赏诗人之‘难’,感悟诗人赞叹、畏惧、忧虑之情。”让学生组成小组自由讨论。在学生讨论之中,笔者巡视,及时给予帮助,并监督学生的讨论状态,最后让各小组代表鉴赏诗歌内涵,发言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或提出不同意见,或与之争辩。这样,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鉴赏,虽然笔者“退出讲台”,但学生的讨论方向、学习状态等都在笔者的掌控之中,在对各小组的言论给予点播,即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只言片语的点评,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启迪了他们的智慧。
三、在古诗词教学方法运用中创新
通过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方法进行教学,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此,在古诗词教学方法运用的创新,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促使学生驰骋于古诗词那无拘束的天地,以此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与释放。
(一)导演视角,蒙太奇呈现
古诗词的精髓往往在于浓缩的语言,给人不拖沓、不罗嗦,意犹未尽的享受。高中语文课本教材中的古诗词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但部分教师往往采用“一主题、二分段、三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机械的方法运用,冰冷的解读步骤不仅很难走进古诗词的文学世界,更难以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情感,用心去读,带入情感去体验。由此而言,教师要善于去创新,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主理解,用心解读,以此从中体验古诗词的趣味性。
“蒙太奇”,起源于建筑学术语,发展于电视电影,虽然当前对其概念界定言人人殊,但其丰富表现力,增强感染力的特性却是众人一致的观点。由此,在古诗词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把自身化为导演,采用蒙太奇方法,为课堂所用,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让学生觉得古诗词的趣味性,进而用心去读,带情感去体悟,从古诗词中解读更多的人生智慧。
以《氓》一课为例,笔者在教学之中先介绍了有关《诗经》的基础信息,并向学生提问:“了解《诗经》后,如果让你们以此为基础,写一首关于‘弃妇自述’的主题诗,你们会如何去写?”学生思考之中,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恋爱、婚变、决裂”三个主题,将学生分成三组,各选其一,根据课本教材中的注解,翻译各自片段,并改编成剧本,进行饰演。学生在翻译之中困难重重,笔者巡视期间给予帮助。并让学生在各小组表演之中,将三个“画面”进行整合,以此形成新的内涵,而这一内涵,也正是此课的重点。虽然学生的课堂行为是“编写与表演”,但却以“兴趣”出发,身临其境的表演与用心专注的观看,“无声润物”之中就掌握了该课的知识要点。书山有路虽为勤,但蒙太奇方法的运用,会让课堂更具感染力与趣味性,让学生行走的更为轻松。
(二)画家角度,绘画法运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的称赞。好诗确实如画,古人笔下,简单的词句意象就能够描绘出让人赞叹的美图。当前古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内涵,早已远胜诗人起笔时所寄予的涵义,这并不是后人对古诗词的过份解读,而是“审美”一直在发展,在进步。当然,古诗词中的“画面美感”并没有直接体现,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身为画家,让学生充分去想象、联想,细细品味古诗词中的意象,并不断捕捉,以此在脑海中自由涂鸦,绘出古诗词中的山与水、物与人,看“长河落日”、听“夏日蝉鸣”、嗅“十里荷花”,让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再现。
与此同时,当前高考命题,也特别注重对于学生“诗词画面感”的考察,如常见的问题“全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副画面?”、“从画境、真景中对全诗鉴赏,并从两者的关系中解读全诗内涵。”这样的问题在高中之中已屡见不鲜,这也为教师古诗词教学指引了创新的方向,那就是教学之中不仅要品读古诗词意象、把握作者情感、提炼创作手法,更要善于勾勒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以此提炼古诗词主题。
绘画法运用中,众多教师往往让学生在古诗词中寻找“实物”。以《登岳阳楼》一课来说,学生寻找到“洞庭水、岳阳楼、吴楚、日夜、关山北、轩、涕泗”等实物后,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但部分学生能力有限,很难自行构建画面,这时,部分教师会用语言进行描述,带领学生构建,但这会束缚学生的联想与想象,阻碍学生构画能力发展。由此,笔者常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的方向,却不明确指出,以问为引,助学生联想拓展,联想延申。如颈联,笔者引导学生:“如果自己亲朋好友,从不与自己往来,哪怕是只言片语的书信,自己却又年老多病,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这是怎样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心境?”,再如尾联:“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依着楼窗户,任凭眼泪与鼻涕留下来,这是怎样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心境?”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在品读这“五律第一”的名篇,定能会忘记诗词的存在,感受杜甫思想情感,撞击心扉。
总而言之,创新就要了解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创新就要掌握新时期的学生学情,创新就要敢于推翻固有的旧观念,创新就要勇于探索前方的新道路。只有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过程、目标、方法等,多个方面求新求异,才能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真正的实现创新,以此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积累、感悟与应用,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
——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乔春兰. 浅谈学科素养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 中学语文, 2019(24).
[2] 南文敏.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19, 000(013):475.
[3] 李子源.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 新作文:教研, 2019, 000(004):1-1.
[4] 张雪清. 浅议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创新策略[C]//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9(五). 2019.
[5] 刘赛华. 创新教学策略提升高中生古诗文素养[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 000(035):P.104-104.
[6] 袁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 高考, 2019(21):96-96.
本文系 :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项目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9QNQD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