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30期   作者:苏春弟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将知识作为工具已成为大势所趋。
        苏春弟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国专中心小学   362321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将知识作为工具已成为大势所趋。“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是统计学,是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工具之一,也是人们必备能力之一。在小学数学阶段学好统计与概率,不仅能够让学生构建统计学、概率论的基本体系,更为其日后生活中归纳推理、决策可能性与不确定性等实际应用打下基础。因此,做好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
前言:
        当今社会,大数据不断发展,统计学与概率论相关知识广泛应用,其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大量观测后综合分析归纳,得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教学研究、提升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水平、强调从小学阶段学好统计与概率,不仅能够让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要求,更能够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从现实情况的事例来体会数据、概率等,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积极影响。
一、从实际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引起学生对统计与概率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其内容在生活多个方面得以体现。在引入统计与概率知识体系时,从生活实际事例入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分类统计”的知识前,教师可从提问“大家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切入,在学生多种多样的回答中提出“喜欢红色的同学举手”、“喜欢紫色的同学举手”,从而统计人数并记录。在互动结束后,教师可从刚刚的表现中提出“分类”、“统计”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认为相关知识是有趣轻松的。课后还可以布置类似的题目,如“统计本小组同学的出生月份”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融入日常生活,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演绎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统计知识的意义,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实际情境,采用多样化形式练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是死板传统的题目练习。小学生正处于自控力差、对枯燥事物没有兴趣的阶段,学生往往刚提起兴趣就因题目训练而感到枯燥无聊。同时,由于教师的忽略,学生并没有深度认知所学知识的本质与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与能力。为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消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创设实际生活情景,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跟着老师预设的情景进行思考,即时互动,让教学内容渗透实际生活。
二、重视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思考
(一)注重小组合作互助
        目前的小学课堂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同时兼顾到每一名学生。笔者认为,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一项良好的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使组内学生各自有具体明确的定位与分工,在每一个阶段要让不同学生担任主要角色,得到能力锻炼。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时,其教学重点是系统学习不同类型的统计图,探索不同的统计图适用于什么情况、不同的统计图能够反应数据的哪些信息、不同类型的统计图之间如何转换。教师可为不同小组布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核心研究内容,引导学生组内合作进行思考与探究。小组讨论结束后,可由小组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结果,教师从中总结归纳,接着引入知识点。这种方式可使得学生体会统计知识本身,也更能够学会融会贯通。
(二)注重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不仅体现在前期备课、随堂授课,也体现在课后答疑、总结和复盘。在课前,教师要换位思考,从小学生角度入手,找寻感染学生的方法;如何深入浅出、如何让学生收获更多,都是需要教师潜心研究的部分。在随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教学契机,从精彩点滴入手,让静态的知识与小学生的天马行空进行碰撞;课堂中要关注学生们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难度,让课堂巧妙生动、引人注意。课后,教师要及时复盘、反思,用随堂作业、单元考试等检验教学成果,看课堂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古人云“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不断思考,抓住教学细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构建体系,推动学生自我学习与探究
        小学数学对于“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目的大致分为:低年级时感受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高年级时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在引入知识点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整理归纳、思考探究。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发表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从而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分数加减法与概率之间的关系和相关规则。自我主动发现的内容往往比灌输式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结构化授课、推动学生横向纵向比较所学知识,对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四、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合理利用故事,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
        数学知识是通过人们的大量实践和摸索创造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有助于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时,可以以跑步具有公平性、抽签具有公平性等故事案例引入课题,揭示规则背后公平性产生的原理与背景。
(二)深度挖掘教材,合理利用生活素材体现统计之美
        “统计与概率”是从日常生活中来,借助生活中各种实例开始学习的。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时,课本例题、知识点与课后习题都是需要不断让学生进行“摸球”计算概率。当然,实际生活中并不会出现这么多“摸球”游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知识探究,从“摸球”经验中归纳出类似事件的系统性、连贯性。某些学生可能在这一步会感到困难,难以跳出思维定势。教师此时就可以提供一些生活素材,以供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本质和知识核心内容。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综合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统计学、概率论知识体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与完善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感受统计图表的实际意义、概率是实际作用以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之美。
参考文献:
[1]周月芳.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0,(1):98.
[2]杨亚伶.小学数学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与教学例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