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玲玲
义乌市福田小学 浙江义乌 322000
摘要:弗赖登塔尔数学教学理论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的数学教育也起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本文从“尊重学生的现实起点,激发对数学热爱;创造数学活动,促成思维的发展;课堂互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弗赖登塔尔 现实数学 再创造 互动
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教学原则是:“现实数学”原则,再创造原则,思想实验原则等。这些原则是数学教学规律的深刻总结,对教师的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荷兰]弗赖登塔尔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
]
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是笔者自身的一些教学中的感悟和体会:
一.尊重现实起点,激发数学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数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再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的兴趣--情境问题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是常识,常识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经过提炼和组织形成的一定法则,而“情景问题”是现实数学教育思想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来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具有直观和容易引起想象的特点,并且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相联系。 [ [1][荷兰]弗赖登塔尔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
]
【案例1】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片段,展示教材情境图
师:大家都分过东西吗?
生异口同声:分过。
师:两个苹果分给两个人,会分吗?
生:一人一个。
师:哦,平均分。那1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生1:一人一半。
生2:每人半个。
师:半个,你能用数字表示吗?
生:不到1个,又比0多。
生:是二分之一。
分东西在学生的生活中总是能经历的,像这样的分蛋糕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形象直观。当分到1个蛋糕给2个人时,学生只学过整数,所以迫切地需要产生新的数来表示。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因为生活的需要、生活的经验,学生可以通过主动建构完成学习,这正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发展数学现实
心理学研究表明,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恰当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当学习内容跟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接纳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数学现实是学生从客观现实中抽象、整理出来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的总和。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
【案例2】在教学二年级《毫米的认识》片段中“1毫米到底有多长”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是教师在教学好尺子上直观的1毫米之后,教师这样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生活中见过1毫米那么长的物品吗?
生1:削好的铅笔尖。
生2:校徽的厚度。
生3:硬币的厚度。
生5:张纸张的厚度。
师: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1张纸的厚度?
生:老师,1张根本没有1毫米。
师:那到底是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你测一测,一个人测起来不方便的可以叫上同桌一起帮忙。
生1:7张。
生2:8张。
……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两只手指头捏住会员卡,再抽出来,看看你两个手指头之间的距离。
生:像一条缝,很短。
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毫米有多长,再用手指比划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脑海中的已有素材,再寻找自己身边的素材,为想象奠定基础。最后学生脱离实际物品,用手指比划,在脑海中想象建立了1毫米的模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体现,也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处处都强调了学生的想象力之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实也是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创造数学活动,促成思维发展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做”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素养。这与“再创造”的观念点非常吻合。基于“再创造”的理解,我认为在课堂上,一定要学生动起来,在做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再创造的过程。
笔者的理解是“再创造”就是把数学看成一种活动,教学从教转到学,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再创造。
(一)做中学,激发学生思维的生成
【案例3】在教学小学《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时,多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平面图形的特性和意义。
《认识平面图形》
第一环节让学生感知面从体来。
准备各种立体图形(圆柱,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球等),学生借助这些立体图形,以描,画,印,拓等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平面图形。
第二环节,让学生想清楚要用什么样的平面 图形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最后进行展览。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平面图形是二维图形,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的三维空间中找到对应原型。因而,相对于立体图形来说,平面图形学起来要困难一些。
笔者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让学生经历寻找平面图形的过程,深刻体会到“面在体上”,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数学,给学生一种错觉,数学是现实存在,好像自己是一个数学家,正在探索和发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生成,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亲历体验,唤醒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案例4】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深刻体会1千米有多少,带着学生走出课堂。
学之前学校正好组织了运动会,学生已经知晓我们学校跑道是200米,给学生学习1千米铺垫了直接经验。班级中也有学生跑800米,学生有建立了,4圈是800米,那 么5圈就是1000米。在学生头脑中建立1千米与跑道的关系,紧接着教师提问,那么我们怎么去感受一下1千米到底有多少呢?
生1:我们去跑一下
生2:跑起来太累了,走一下吧。
生3:感觉走完1千米也要很久呢,这样上课会来不及的。
师:那怎么办呢?
陷入沉思中
生1 :我们可以走100米,或者200米,看一下时间
第 7 页生2:我们选100米走,看一下时间是多少,然后乘10就可以知道走1千米有多久。
生3:要是走200米的话,看出来的时间乘5就可以知道走1千米有多久了。
师:是的,我们走一部分的路程,然后算总时间,将1千米的长度转化为时间,你们真会动脑筋。
接下来,带着学生去操场体验走100米和200米的需要的时间。并布置课后作业,走1千米大约要12分钟左右,每个小朋友都去走一走,也可以利用手机导航走1千米 。
千米对于学生来说,不能比划就很难直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这就需要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想怎么才能知道1千米是多长呢?这时候可以利用学生的运动会,引导学生想思考转向跑道,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通过想象,亲身经历等方式将问题解决。活动体验是学生直接感知方式,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热爱,唤醒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有效课堂互动,创造课堂精彩
笔者的理解“思想实验原则”就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互动,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追问,学生的质疑等结合,让学生能在课后明白“为什么当时想的不对,为什么老师能清楚地知道我在想什么”等。
【案例5】教学《倍的认识》片段时,直接出示课题“倍的认识”
学生看到课题后提问道“什么是倍”“怎样的情况就用到倍呢?”
“一个人 有3个苹果,另一个人有6个苹果,我们就说6比3多1倍”。
教师将问题适当地板书。然后出示主题图,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而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如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也是3个2根,那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引出倍之后,请小朋友思考前面说道的“多1倍”又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追问,以问促学“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教师在课堂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疏导和点拨,“追问”无疑能挖掘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过程,将学生的所思所想,都能清晰地表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的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综上所述,在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理论指导下,笔者的教学思路豁然开朗,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创设合适的数学活动,处理好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同时,促进教学的科学开展,力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学有用的数学,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创作者,建构者和学习者,学习自然发生,数学自然亲近,思维自然发展。
【参考文献】
[1][荷兰]弗赖登塔尔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
[2]彭玲艺.现实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缺失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12):42-43
[3]刘辉,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教育思想的意义探究[J].教育基本理论,2005(06).
[4]陆永芳.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追问”的有效性[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11)
[5]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