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30期   作者:马玮
[导读]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极度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政党。
        马玮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江苏盐城 224007)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极度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政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实践,不断的进行着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方面又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果,第一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根本制度确立下来,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积累了新的成功经验。为此认真学习理解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程,总结把握党的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文化制度建设   历程  经验启示
        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团结最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改革从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进而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一些带有根本性和规律性的重大问题,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段话启示我们文化是制度的支撑;文化是制度的优势呈现;文化是制度发展的动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依旧是阻挡不了的发展潮流,世界思想文化在不断地交流交融中日益凸显交锋的趋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家影响力愈加迫切。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极度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政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实践,不断的进行着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同志指出: “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在当今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国家治理的实践过程更需要通过凝聚共识,通过意义的建构,共同精神的诉求,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依靠道德和软实力来进行精神性的引领。文化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彰显。当下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处于统领性的地位,是国家治理深厚的支撑。文化制度在四中全会决定当中所折射出的思想的论断以及制度具体设计和部署都能得到充分凸显。文化的基础性精神性和统领性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下的中国显得愈加强烈。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的历程,从历史的维度对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和完善进行回应和思考,能够让我们找准四中全会对于文化制度建设的历史定位,从而对我们党在文化制度建设的意义层面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作为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代表,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中就提出了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断,即我们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个方针口号提出的意义体现在于它当时面对的是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一片碎片化的现状。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了文化高地、道德高地、价值高地所提出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文化口号。这里的民族的文化就是指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其实毛泽东早在1943年5月26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当中就已经定义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说“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可谓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科学的文化”就是指我们要发扬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两个最宝贵的成果民主和科学,所谓“大众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中强调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强调了大众化就是文艺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体现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向。
        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革命胜利后,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转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希望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1954年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知道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1956年中央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的方针即“双百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取代了带有狭隘性的“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旧两为口号,终结了当时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双百方针是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方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新时期,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题目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论,新“两为方针”代表的是整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个总的文化指导思想,一直延续至今。邓小平继续坚持并发展延安座谈会讲话精神,进一步回答了毛泽东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文艺为什么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指明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的。在此基础上小平提出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号召文化工作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确立文化建设必须确立以人民主体地位为原则,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小平在“两为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方向。
        党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体现在三次以专门全会形式来讨论文化问题。第一次是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这次全会对研究文化问题很重要,因为这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一次专门全会的形式讨论文化问题,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定。这个决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历史任务、指导方针做了综述,被认为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1992年十四大正式作出了市场经济的制度化安排。发展市场经济背后必须要有价值观予以支撑。于是开始在文化制度层面进行部署和安排。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二次专门以一次全会的的形式讨论文化问题,这次全会形成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问题。我们现在熟悉的培育四有公民、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活动都是在那次全会的决定里提出来了,决议里面也提出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很多方面。97年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反映了文化建设在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我们就始终代表和牢牢把握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我们在提出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内在联系,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成为我党在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上的重大理论创新。2011年又召开了一次文化领域非常重要的一次全会,就是十七届六中全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三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问题。这次全会在文化制度建设上它的战略地位,它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备受关注。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次全会的决定的理论阐发和科学分析把全党对文化发展战略的认识和自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提出了党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文化制度体系进一步明晰丰满。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文化制度建设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价值属性这个层面把它从思想到实践到制度层面进行落实。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对很多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进行了布局和谋篇。从而形成了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直至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当中,形成了新时代进行文化制度建设总方针、总遵循:“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极大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政党,它在整个的国家治理的实践过程当中进行着诸多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所以它才能够始终代表和牢牢把握着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四中全会对于我们党的文化建设来说是文化道路和文化制度走向成熟和不断完善的又一个标志,标志着文化理论创新将在这个历史高位上再出发。
        第一、确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根本。实践证明,每当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时期,都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时期;每当党内政治文化遭受挫折的时期,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或者教条式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定为根本制度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第二、确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
        任何一种文化的确立、发展、强大,都必须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中最强劲的主流引领价值。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必须使之成为引领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建设、法律政策体系建设、诚信体系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等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首先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着重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全力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齐抓共管机制。要注重家庭教育;要注重学校教育;要注重社会教育,支持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教育,让广大青少年真切感受到时代变迁、社会百态,从而激发其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其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律政策体系建设。推进法律体系建设和政策体系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供的价值内核和价值导向。既要注重引领法律体系建设也要注重引领政策体系建设。第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诚信体系建设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
        第三、确立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是在文化领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又一关键。在制度层面进行重大设计,就是为了解决好我国公共文化体系最突出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第四、确立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舆论宣传是国之大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这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的必然要求;是赢得舆论斗争主动权,更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的必然要求。
        第五、确立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握好的重大问题。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不仅是一种倡导,更是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来保证落实的硬性要求。
        
        参考文献:
        [1]肖贵清,刘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战略意义、逻辑结构、构建路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1-10.
        [2]陈坚,李东方,刘志新,李崴.文化强国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J].共产党员,2020(0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