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的视角看待钗黛形象高下之分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30期   作者:刘晓光
[导读] 本文以《论语》的视角为立足点,评骘黛玉、宝钗二人形象的高下,认为黛玉“有教无类”,宝钗则鄙夷“下等人”的求学;黛玉待人以真心,宝钗则虚假作伪;黛玉、宝钗的美貌不相上下,但黛玉善良、宝钗不善不仁。
        刘晓光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20)

        内容摘要:本文以《论语》的视角为立足点,评骘黛玉、宝钗二人形象的高下,认为黛玉“有教无类”,宝钗则鄙夷“下等人”的求学;黛玉待人以真心,宝钗则虚假作伪;黛玉、宝钗的美貌不相上下,但黛玉善良、宝钗不善不仁。本文以《论语》的视角剥去薛宝钗的伪装,珍视林黛玉的纯真、善良在封建社会里的吉光片羽之熠熠生辉,从而更加可以看出《红楼梦》意蕴的深邃与经典。
        关键词:论语;钗黛;真善美  

        对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薛宝钗形象,后人评价不一,可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选取《论语》的视角,对钗黛形象作一个全新的解读。
1  教者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林黛玉就是躬行此说的绝好的教者。香菱找她学诗,她不因香菱的卑微身世而拒绝,而是诚恳教授,使香菱学会赏诗、作诗,满足了自己求学的心愿。如:黛玉告诉香菱:“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的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的诗作了底子,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诗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是个诗翁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黛玉以“向上一路”鼓励香菱学诗,取法李杜、王维的唐诗上乘之作,再拓展魏晋南北朝的优秀诗篇,引领初学者学诗即步入正途,其教者的作用不容替代。
        而薛宝钗呢,她对香菱的学诗嗤之以鼻、冷嘲热讽,骨子里根本瞧不起香菱,所以认定香菱学诗也是多余。香菱为做诗“茶饭无心,坐卧不定”,为此宝钗嘲笑香菱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宝钗对香菱语言刻薄,根本就没把香菱正眼儿看待。
        以孔子对待教育的观点看,黛玉平等待人、热情执教,就是《论语》里所认可的好老师。而薛宝钗因封建等级势利眼使然、使她不能仁慈地对待身边“下等人”的求学热忱,故薛宝钗也就被排除在《论语》价值观里的好老师范畴之外,也就谈不上是所谓封建淑女的完美形象了。
2  真伪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崇尚道德的要义,在于以忠诚和信实为主,向正义靠拢。因此,《论语》提倡待人处事要有真诚的情意,否定虚伪的言行。
        先看黛玉,尽管她有些“小性儿”出语偶或伤人,但她出以真心,并无谎言。
        有一次,园里分宫花到黛玉这里,宝玉倒是欣喜,而黛玉看了一眼就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红楼梦》第七回 尤氏女独请王熙凤 贾宝玉初会秦鲸卿)
        她的话固然有些尖刻,却是一针见血道出了实情。在那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观园里,下人们也是看人下菜的奴才,焉会有把好处首先分给黛玉的奇事?自然是如哈巴狗一样先把宫花送给背后更有靠山的小姐们挑,剩下的宫花再转给黛玉,所以也就不存在让黛玉先“选一选”这样的环节了。林黛玉是个聪明人,她看出来了并且说出来了这帮势力家奴的真相,痛快淋漓!
        再看薛宝钗,虚假就是她的一种伪装,目的是为觊觎宝二奶奶的“佳座”。宝钗过生日,贾母让她挑自己喜爱的食物,她却为了讨好贾母,专挑老年人喜欢的甜烂食物,既不是普通年轻人喜欢的吃食,也没有她自己爱好的“冷香丸”一类的冷食,这不是刻意作伪又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这说明宝钗对老年人有孝心,有何不可?那么,为了孝敬老人,就可以说谎做伪吗?且看孔子对这样事情的看法。《孔子家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孔子家语·六本》)
        这件事说明:孔子对于“孝”是有一定原则的,他提倡的不是“愚孝”,而是合乎一定道义和人之常情的孝道。至于宝钗对贾母的“孝”,建立在功利算计讨好的欺骗基础之上,充其量也就是一种“伪孝”,是为孔子所鄙视的。
3  美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论语》认为,光是形式美还不够,还应该内容美。
    从美的角度来看,黛玉的灵秀之美与宝钗的丰腴之美平分秋色,分不出明显的高下之别。
        黛玉的美,在宝玉初次见到黛玉时,是这样描写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红楼梦》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甲戌本脂砚斋眉批:又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
        而同样是宝玉,他也为宝钗的丰美而沉迷。文中写道:
        (宝玉)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脂砚斋评此段云:太白所谓“清水出芙蓉”。忘情,非呆也。
        但是,若论善,宝钗显然逊色于黛玉。
        黛玉虽然有时口无遮拦,但并无真正伤人之处。倒是宝钗对黛玉使过“阴招”。她在滴翠亭偷听到丫鬟“男女授受不清”的私密话时,只想到“金蝉脱壳”保全自己,不惜以谎言嫁祸林黛玉:
    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子里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见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边看着他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走到跟前,他到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必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里说道:“一定又是在那山子洞里去。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宝钗扯谎滴水不漏,让丫鬟们信以为真,反而将矛头指向黛玉了:
     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到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克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论语·卫灵公》云:“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说新语·政事》亦云:“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宝钗则将自己的“保全”建立在陷害黛玉的基础上,“狗急跳墙”,嫁祸于林黛玉,让黛玉为她“背黑锅”,将己之“不欲”,强加到黛玉身上,宝钗就不是个“恕人”的谦谦君子,实乃“恶人先告状”的歹毒小人也,她的不仁不义之举让人唾弃。
        还要看到,宝钗为了个人利益,竟敢嫁祸于黛玉,可谓有“勇气”,确言之,就是指她竟敢以不择手段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利益。关于“勇”,这也是孔子所提到的一种品性,所谓“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然而,“勇”也要按道义行动,不能肆意妄为。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又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再按照儒家的传人荀子来看,“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荀子·性恶篇》)那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事,属于“下勇”,而宝钗嫁祸黛玉的行为正属于这一类。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宝钗正是“不仁”、对黛玉缺乏爱心的“小人”一个。根据《论语》对待朋友的看法,“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那种“内心相怨,在外诈亲”的人却表面与人结友,是可耻的伪善之举,而宝钗就是林黛玉的表里不一的假朋友。
        最后,参照《论语·里仁》的观点,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对宝钗、黛玉下定论作结。总括薛宝钗如上述三个方面的行事,一则,势利眼使然,看香菱处境低微就不屑于教她写诗;二则,谄媚心使然,为了讨好贾母方便她日后可坐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就不惜扯谎说出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都是“老人化”的甜烂品种;三则,自私自利使然,为了保全自己、公然陷害黛玉,虚假、冷酷得活脱脱是一个“女曹操”。宝钗可谓是一个面上君子、内里小人。以《论语》的视角剥去薛宝钗的伪装,更可看出《红楼梦》意蕴的深邃与经典!同时,也从薛宝钗的卑劣反衬出林黛玉的纯真、可爱,令人更加珍惜黛玉的善良在封建社会里的吉光片羽之熠熠生辉!尽管贾宝玉最后迫于家族势力而娶了薛宝钗为妻,但在他的心目中,却始终存在着“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遗憾,这种取舍钗黛的终极考量也是符合《论语》所提倡的做人指向的。


作者简介:刘晓光(1966—),女,山东莱阳人,文学硕士,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