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萌萌 姜苗苗
沈阳师范大学
一、5C模型的框架结构与逻辑关系
1.5c模型的框架概述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这5项素养的首字母均为C,故称该模型为核心素养的5C模型,这些素养简称为5C素养。
5C素养每个方面又包括3-4个二级维度。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中,包括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审辩思维素养包括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创新素养中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共同素养包括同理心、倾听理解和有效表达;合作素养中包括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和协商共赢。
2.五个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概述
在五个素养中,每个素养各有侧重。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五个素养之中的核心素养,该素养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对所有行为都具有导向作用;审辨思维素养与创新素养侧重于认知维度,审辨思维强调理性、有条理、符合逻辑,创新素养强调突破边界、打破常规;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侧重于非认知维度,沟通强调尊重、理 解、共情,合作强调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做必要的坚持与妥协。同时,每个素养之间又相互关联。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创新离不开审辨思维,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审辨思维能够提升沟通与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
二、进一步谈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概念分析
1.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内涵
传承意谓传递和继承,文化传承即文化的传递和继承,是指人们将其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以及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和承接的过程。文化传承不仅是物化的文化产品和抽象的道德原则等的继承和传播,更是鲜活的思想和生命价值的流动、延续和更新。文化传承包括对文化的认同、继承、传播和创新,而继承、传播和创新也正是人们进行文化践行的主要方式。文化传承有赖于人们对文化的充分认知和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3.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要素
进一步具体化为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三个要素。
文化理解指对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角度的理解上、对不同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体会、分析和反思。文化理解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的基础,只有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理性、自觉的认同与践行,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审美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行为或风俗习惯等的接纳和认可。
文化认同既包括情感上自发的文化认可,也包括在高度理解和反思基础上理性自觉的文化接纳,也就是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和认可,既可以是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也包括外来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文化践行,指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于其所选择和认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原则等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加以实践、传承和改造、创新。这是从意识层面落实到行为层面的概念,将观念上的文化落实到生活中成为实践层面上的文化。
4.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行为表现
文化理解既包括理解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表现,也包括理解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既包括对本土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的体验、认知和反思,也包括对域外文化的理解,也就是所谓“跨文化理解”。比如: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充分的感受与认知;
(2)选择我国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开展专题研究,了解其发展脉络及背后突显的人文精神;
(3)除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对于外来文化也应正确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域外文化有好有坏,在对域外文化的正确认知基础上合理判断其精华和糟粕。
(4)对待不同文化应尊重多元差异的立场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正确认知对社会上常见的文化现象和相关观点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反思。
文化认同从根本上要回答“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的问题,它是社会共同体成员身份识别和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根本。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例如:
(1)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2)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具有坚定信念和情感认同。
从教育的角度看,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于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审美取向、行为习惯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践行本质上是一个立徳树人的教育过程,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结果。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如下:
(1)能自觉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
(2)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并体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3)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性学习并掌握某种文化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4.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对于当今的英语教学而言,教学的内容早已不拘泥于教材中的英语单词和英语句子这些比较浅显的知识,而是立足于本土文化对于英语文化的教学。民族文化在今天是大民族文化,也就是中华民族。提倡所谓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因为在当前社会中,西方思潮对青少年造成文化意识,道德伦理个方面出现有悖于传统的倾向,由此可能造成一代人的民族意识的淡漠或丧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才有必要将英语教学所必须的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学习国外文化的同时不忘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认同感。正确理解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对于中国教育乃至民族的凝聚和发展是非常有重要的。
参考文献
王伟建. (2017).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及教育渗透. 中国教育学刊,(6),79?82.
魏锐等. (2016). 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支持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34(03),46?51.
张阳. (20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112?114.
习近平. (2014).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人民日报, 2014?02?26.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201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学刊,(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