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虹虹
福州市西峰小学
近年来,“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于刚刚踏入“习作”门槛的中年级学生而言,如何引导学生以学促思,学思相融,将所学所思转化为书面语言成了大家思考探索的方向之一。而小学中年级的活动作文指导课,仍然存在以一个活动为载体,通过“出示要求--展示范文--学生习作--讲评修改”这样的方式来呈现活动习作课。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被动地获取老师提供好的知识与材料,“思”老师之所思,“想”老师之所想。学生不是通过自我思考,辨别而主动获得认知体验。而没有“思”、“辨”的语文课堂,既没有思维深度,又没有发散创新;只是间接地获取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学思相融的小学中年级活动习作课呢?以下是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课前准备,“促”兴趣“散”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促成兴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感受新鲜与体验不同。因此,课前可以布置与习作内容相关的而又不同以往作业的任务:可以是表格记录信息,可以是图画呈现想法,可以是手工体现主题,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裁剪收集。任务应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迹可寻,鼓励学生有自己新鲜的视角,独特的观点。不同的表达方式,个性化的交流展示,让学生在课前就“活”起来,“动”起来。学生的思考内容不再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给予的知识,提前获取的知识储备量绝对大于老师的“一言堂”。同时,让学生完成课前准备的同时,也是在为活动课程做好充分的“学与思”的准备。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变的关键期。他们既对色彩斑斓的图绘资料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字识别与积累能力。就像为中年级量身定制的图文并茂的“桥梁书”一样,我们的课前任务也应当“图文相辅”。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又让“课前任务”落实到位。以三年级综合性实践习作指导课:“传统文化——走进春节”一课为例,前期可以让孩子们寻找,设计,制作有关春节的图片:如“年兽”剪贴画、春联、全家福、年夜饭等,学生兴趣高昂,寻找的照片五花八门,创作的“春联”喜气洋洋,设计出的“年兽”千奇百怪。让学生“未上其课,先感其情”,感受“热闹”氛围的同时,也为这节活动习作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活动,“热”场面“快”活动
习作课最令人忧虑的是孩子们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提起笔来,三两句就写完了所有的内容。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其习作时“思如泉涌”是我们思考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都知道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活动习作课有其独有的优势,那么如何利用好活动习作课这一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需要教师开动脑筋让课堂“热”起来,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环节,开展新奇的趣味比拼,创设相应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尽情活动,快乐游戏,真实体验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写作上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扰,为接下来孩子们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四年级活动习作课“记一次游戏”一课中,教师以“我和老师‘唱反调’”为游戏主题,让学生做与老师布置的口令相反任务,如老师说“大哭”,学生就要做出“哈哈大笑”的样子;老师说“坐直”,学生就要做出“抬起腿”或“东倒西歪”的姿态,谁下意识的完成老师的口令则淘汰,而哪些准确又快速地做出“唱反调”的反应的学生即可获胜。新鲜的游戏体验和前所未有的“唱反调”游戏,让全班像“热油滴水”一样炸开了锅,场面一度激情四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有活动环节的设计都是为写作提供服务的。因此活动的环节应尽量设定在可控范围内,活动时间控制在12分钟以内,为课堂接下来的引导回顾,经验总结,动笔习作留下充裕的时间。
三、课堂交流,“冷”思考“慢”回顾
热情高涨的课堂活动之后,需要学生静下来思考和回顾之前活动时的细节,这对于“活动兴趣高,习作兴致低”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大难题。如何把参与的活动与获得的体验有机结合呢?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游戏时关注参赛选手的动作、语言、神态,游戏后回顾教室里全场氛围以及突出同学的表现。
例如四年级活动习作课“记一次游戏”一课中,教师在游戏时提醒孩子们“玩游戏时,也要看看哪个参赛者的表现让你印象最深刻”、“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等;游戏之后,则让学生回顾“玩游戏时的氛围如何?”、“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场下的哪位观众反应最激烈?”等;再用上关键词简要的复述发生的过程,与同桌交流、补充和探讨,趁热打铁,让学生一吐为快,也为习作提供必要服务。
四、合理调控,“引”表达“巧”记录
“说”和“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达是写的基础,只有表达通顺,详细,习作才能写得好。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是习作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在活动习作课“那次玩的真高兴”一课中,教师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玩耍经历,说说在过程中的所听,所见,所闻,所感。以此来强化“那次”在心中的印象,留下深刻感悟。引导学生围绕“看、听、想”三个角度表达。同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带给学生震撼、触发学生心理感受、深化学生感悟的活动,让孩子们强化脑中的印象,萌发新的思考,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将真实的感受落笔成文。
在习作课“传统节日——走进春节”一课中,让孩子们将所查找的资料分享,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接着用春节中的“放烟花”视频为例,指导孩子们如何调动感官,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一段话。如:“ 火星在空中慢慢散开,就像___________;还像___________......”“人们都目不转睛的看着天空中绚丽多彩的烟花,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引导学生表达观众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写作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呈现出来。
五、习作生成,“静”练笔“细”指导
中年级是段落向篇章过渡的时期,在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收集了重要的资料之后,选取有利地写作素材,学生通过表达明确“写什么”,那些习作剩下的最后一道难关就是“怎么写”。教师在活动、交流、表达之后,应留足随堂练笔的时间,明确练笔的要求,尽量缩小练笔范围,追求表达的完整具体。
叶圣陶先生曾说:提高作文最有效的方法是当面批改。教师对学生练笔的讲评,应该做足做细,评到点子上。教师应以习作内容、整体布局、修辞手法等为依据,教会学生把句子写“长”的方法。让学生在围绕作文核心要求的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让学生真正在教师点评中获益。
小学语文中年级活动习作课教学策略的探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地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活动习作课的方法与流程在不断探索,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教师会在习作课堂中做到“学”、“思”、“辨”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小学语文活动习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