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30期   作者:卢毅羽
[导读] 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除了让学生完成课本要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在时间的变迁下这个社会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学习历史,在历史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卢毅羽
        茂名市新世纪学校        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除了让学生完成课本要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在时间的变迁下这个社会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学习历史,在历史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让学生感知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现如今历史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教学方向。为此,本文将围绕如何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开展史料教学法展开策略研究。
关键词:史料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实施策略
前言:
        史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且能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重建历史过程的痕迹。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可分为六类:文字史料、图表史料、口碑史料、实物史料、声像史料和数字化。史料史料教学法:教师通过提供史料,让学生研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引导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掌握研究历史的一些主要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入史料教学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历史观,运用相关知识,拓展历史认知的维度。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同行也会发现学生对于学习历史文化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的开展史料教学方案,也需要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做出适当改变。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需要
        2014年3月,一个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形成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的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都需要依托课堂中的史料教学来实现。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学生感悟实证精神、学会实证方法的同时,更是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用历史照进学生现实的成长,对教育改革中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二)基于中考改革发展的需要
        从近几年广东历史中考的趋势来看,命题人越来越注重通过提供材料和营造情境来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史料题在中考中的比重逐年增大,使学生只有在充分占有史料、理解史料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完整准确的问题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历史认识,从而在考试中胜出。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史料教学,引导学生怎样分析、解答史料,掌握做材料题的技巧,对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和应试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课堂教学引入趣味性史料,让学生爱上历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历史老教师都会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学生对于学习历史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需要背诵的内容太多,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缺少一定的趣味性。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仅没有兴趣消化这些知识,甚至在理解方面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做出调整,尤其是在运用史料教学法的时候,尽量选用一些有意思的史料,让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贞观之治》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找一些和贞观之治有关的比较具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一小段《百家讲坛》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先在历史研究名家的口中初步感受贞观之治年间的繁华盛世。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二手史料,主要是因为一手史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难免会觉得有些枯燥,不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学习上。因此,先从视频片段入手,让学生开始遐想贞观之治时期的民间盛世,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想象力激发动手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完全之后,教师就可以亲自口述为学生讲述一些贞观之治时期发生的一些奇闻异事,让学生在这些事件中进一步想象那个年代的繁华。通过不断冲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非常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大大提升。
(二)引入史料注意与语文相结合,培养文言文分析能力
        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生,如果想要研究历史史料首先就要注意将语文文言文的知识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历史史料往往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应对历史料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实际上也充当着半个语文老师的角色,为了让学生了解史料,还需要针对不同史料的继续方式进行语文方面的拓展和教学。因此而在日常教学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史料和语文学习相结合,开展学科互动活动,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这一节内容时,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就可以商量好一起组织一个小型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时研究不同的历史史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探寻不同史料的具体含义。在活动开始时,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可以分别站在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为学生寻找一些和科举制有关的文言文作品,让学生进行自主翻译。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张写有短篇文言文的小卡片,每个小组的任务就是要在规定时间内翻译出卡片上的具体内容,然后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换,一起朗读修改。而每个小组交换批改完之后,两位教师就可以分别站在历史和语文的角度对学生的翻译作出点评。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开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还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活动结束之后,历史教师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也应当针对同学们这一次翻译和分析的史料进行历史回扣,帮学生梳理一个卡片上的知识分别对应了科举制的哪一个时节,背后的历史故事是怎样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卡片上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学习更多和科举制有关的历史知识。而这一次的小组活动本身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的,学生们实质上也是亲身体验了一下古代的科举制。不仅有利于学生亲身理解科举制的具体含义,更有利于从现实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总结:
        史料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合理运用史料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史学观,积累历史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合理运用史料教学法的重要性,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将史料合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构建高效历史课堂,这样才能发挥史料教学优势和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出科学理性的历史结论,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传丽.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4):93-94.
[2]吕乐明.活用史料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魅力中国,2020,(36):294.
[3]王亚丽.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巧妙运用分析[J].才智,2020,(16):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