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泽龙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6)
摘 要:从海德格尔“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起,社会后现代化倾向已经蔓延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也并不例外。现代教学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延宕,在课堂上出现了以“图音视频桎梏”和“娱乐课堂化”为典型表征的情景牢笼。后现代思潮解构和颠覆的思想特质导致了课程领域的“凝望太阳的深渊”式的凋零:随意和任意的合法化倾向和否认讲授法而追求游戏及其“建构与生成”。探究教学危机的产生机理以使其远离后现代的异化,从而避免中国教育陷入海德格尔所谓的“诸神远离的黑夜”是当代教育需要注重和谨慎的。
关键词:后现代思潮,教学危机,课堂娱乐化
一、情景牢笼:现代教学之桎梏
现代教学特点之一就是使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用高科技手段辅以教学本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手段,然而这种手段在有优点的同时也必然存在其矛盾的斗争性。在更加直观、顺畅的被教学体验中,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由于不需要调动想象一种情景的抽象思维,渐渐会产生对多媒体、高科技教学手段的依赖。譬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案例中,教师们会借助网络媒介,找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音视频资料,或将集中营的今昔对比,或播放视频或纪录片,这一方面自然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奥斯维辛,但另一方面让学生流失“想象的必要”。即使没有纪录片记录当时集中营里的惨状,学生因为在课堂上看到了集中营的图片,在其脑海中自然会将故事发生的地点画面想象为课堂的图片。由于更加直观、感官上更加具有刺激性的高科技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其在帮助学生“进入”教材文本的同时也加强了思维限制,学生进入文本之后的想象力仅局限于当时课堂的多媒体演示。譬如小学六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材课文《月光曲》,该文通过故事叙述和画面描写,使得学生想象贝多芬名曲《月光奏鸣曲》的美丽曼妙,然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本能地使用多媒体,选择直接播放音乐。这会增加学生对于“通感”感受的不必要性。在没有获得足够的“通感之美”的体验下,学生的能力之“美的表达与创造”的能力要求也就无从谈起。
在教育和娱乐的关系中,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就有“寓教于乐”的理念。但是在现代课堂的教学的实践中,课堂游戏的形式日渐丰富:从角色扮演到改写戏说,课堂变成了“脱口秀”、“游乐园”,甚至是《星光大道》、《幻月之城》。打着“寓教于乐”的旗号,为了“公开课”的评优评先,显示出课堂的活力四射和五彩纷呈,游戏和体验变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竭尽其所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纷繁复杂的感官娱乐语境,沉浸于其中的学生接受着娱乐带来的丰富的感官刺激,也在享受瞬间娱乐快感之中迷失了自我,日益失去辨别的的能力和行动的力量”[1]。在美丽的图片和劲爆的音乐中,处于身心可塑期的中小学生很难不被课堂的浮华表质所吸引,同时也很难在此吸引之中走向课堂的本质,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更是无从谈起。“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现代教学中的娱乐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的现象,并表现出一种合理化的倾向。“面对泛娱乐化的强大态势,教学活动却很难以独善其身的姿态傲然屹立于‘泛娱乐化’浪潮之外,持续地卷入其中就成为必然......课件中图片、音频、动画着实‘吸睛’,却也使得教学场面眼花缭乱,学生陷入饶有兴趣的‘看课’;录音取代了范读,投影取代了板书,视频取代了讲授,教师着实处在被新媒体支配的地步”[3]。我们应该警惕这种后现代泛娱乐化的蔓延,在消费主义充斥着的今天,竭力保证教育的基本功能得以实现。
二、产生原因:后现代触手的蔓延
“教育学(尤其是课程领域)的雷默斯主义以及科学革命——宣告了现代时期,一个具有理性秩序、科学体系、新教徒价值理念和商业化面貌的时期的到来”。[4]后现代主义凭借知识与信息存在,尽管已经被学术界广泛运用,但具体定义仍然模糊。颠覆和消解是其典型的思维方式,以解构为方法对中心与传统的消解正是导致情景牢笼建构的原因:曾经课堂的“传道授业解惑”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受到冲击,甚至有被瓦解的趋势。西方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传入也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异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施瓦步认为“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日,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经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的原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5]。一切都是从属,一切都是边缘性的,不再区分中心和四围导致了课堂形式的多样性、随意性,且随着后现代思潮传播范围的渐广,这种消解观在大众视野与公众舆论中愈加获得肯定。在对基础性和整体性的否定批判性思维下,每个教师都被鼓励创新课堂形式,统一性在社会思想气象中被逐渐边缘化。由于缺少统一性的规束,课堂的娱乐化倾向无可避免地带有随意性,且正大光明地出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之上的现代教学抱持“生成性”——而游戏又天然地具有可使得知识生成的性质,因而在课堂上的出现也逐渐合理化,寓教于乐固然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过度注重“娱乐”,不但不会“生成”,反而会导致教学的目标不能再教学中完成,其结果就是课堂完全变成了一场游戏。
自网络技术发展,现代化思潮下身处21世纪的人们共同承认的趋势之一就是“云”:网络通讯、云端购物、虚拟现实等等,这种思想气象对教学领域吹来的赛博朋克之风就是“教学要与信息技术结合”,甚至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也明确提到了“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6]因而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信息技术“代替思考”的危机也需要注意,当二次函数的运行轨迹由电脑模拟时,包含动点的抽象思维如何培养就成了棘手的问题。
启蒙精神的延宕在解放人类之后也带来了异化。除了解构和否认同一性,后现代思潮的表征还有唯心主义的泛滥。肯定教学在促进精神愉悦作用的同时也忽略了人发展的共性,一味承认发展个性隐含着割裂的隐患。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有先见之明地预料到了这种现象:“当下教育产业已然发生了重大变革,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不再是教育产业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电视网络公司的管理者和制作人,教育的场所也由教室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7]。可怕的不是这种现象的出现,而是这种现象产生的思想、社会化的根因:后现代思潮在教育学领域的延宕:异化后被承认的“情景牢笼”。
除此之外,对于文本本身的随意解读甚至改写也暗示了了后现代中具有“游戏化”思维,在否定辩证和否定“显”、“隐”之后,消解文本的思维也潜入教学理念并长期俯仰其间。只承认平面而否认深度无疑是对课堂教学“娱乐化”思想基础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季晓华.泛娱乐化语境下课堂教学危机的缓解[J].教育评论,2014,No.175,44-46.
[2][7]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p153.p24.
[3]杨晓奇.教学“泛娱乐化”:隐忧与化解[J].教育学报,2020,v.16,61-67.
[4][美]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与复杂性教育学[M].张光陆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p190
[5] Joseph Schwab:The practical: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M].1970/1978a,p.287.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2020年修订.p43.
作者简介:
赵泽龙(2000-),男,汉族,山西太原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9级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