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攀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中心小学
【摘 要】:本文对如何将微信巧妙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了研究,充分利用微信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来解决科学教学中的许多的实际问题,密切家校联系,共享教学资源,合作分享交流等,为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保持科学学习的兴趣提供了帮助。
【关键字】:微信 小学科学 应用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微信以快捷、方便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家校联系的重要平台之一。笔者将微信引入到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思考与探索后,得到了一些收获与体会。
一、班级群聊,密切家校联系
(一)及时布置,为材料准备提供保障
进行实验是学生进行亲自动手,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形式。要进行实验就必须要有实验材料,只有充分的实验材料,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进行好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大部分的科学实验,教师都会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由于种种的原因个别材料需要学生自带,如五年级上《做个太阳能热水器》需要学生回家自己准备一些材料。由于学生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家长也有怠慢的时候,导致下节课课堂上学生家里带回来的材料寥寥无几,而且有些材料根本不适合。
有了班级群聊,教师就可以通过微信群发布下节课准备材料的内容与要求,这既可以引起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又可以督促家长协助学生完成材料的准备。每一次学习结束,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发送群消息,总结本堂课学习知识点,并告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内容和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
(二)及时跟踪,为课外观察保驾护航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可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各种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
为了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参与,培养持久的观察能力,掌握知识技术,教材会安排对某种植物、动物或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并能记录整理数据,最后做出自己的分析的内容,如三年级种植凤仙花和饲养蚕观察活动,对于这样的长期性基本学生在家完成观察活动,由于学生在家学习主动性不强,家长又疏于督促,并在种植和饲养的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和形成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过程性评价不够,能做出准确观察和全面记录的寥寥无几,最后以此为前提而开展的课堂交流活动也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有了班级的微信群,根据凤仙花和蚕的生长阶段,我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群中要求学生明确每个阶段的变化并做及时的记录,如蚕到了吐死结茧的时候,让学生观察蚕吐丝前和吐丝后蚕身体的变化、行动的变化和食欲的变化,并要求学生及时拍照、录像、文字等方式记录,发送到群中进行及时地交流,每个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中共同促进发现不足之处,更不断激发兴趣,为持续性观察注入了源源不断地动力,而家长们也会不断地督促着自己的孩子,“你又观察到了什么呀?”“怎么你的发现与别人不一样,赶紧问一问@下你们科学老师!”每一次的问题讨论,教师要对学生地发现表示肯定,鼓励他们去观察、去发现更要及时地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观察方向。
利用微信群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起动了及时地跟踪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此平台不断掌握和指导学生的观察活动,在平台中学生又可以相互学习和促进,家长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和任务,起到不断地督促作用,这些都为学生的持续性的观察起到护航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及时表扬,为科学兴趣保持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成人如此,小孩子也不例外。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口头表扬,也会给学生带来由衷的喜悦,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上来,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科学的活动中,教师将表现将表现优秀者以列名单、拍纪念照片等形式发送至群聊。如在一个月科学学习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一部分优秀地学生并颁发奖状,并以集体照的形式发送至群聊。在小学科学中有很多不同级别的竞赛项目,如校科技节、市实验操作比赛、科学记录本比赛等等,在这些比赛中获奖的,教师将他们的作品和成绩都以拍照的方式发送到班级群中。
这不仅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不断建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与标杆,成为其他同学为之学习的对象。
二、朋友圈,共享教学资源
在科学的学习中,课外资源对课堂学习起到了补充和延伸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一堂课仅靠老师课堂上的40分钟来向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是失去了以学生主动探究的主体性。科学知识的非常广泛,多种多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接触到,需要学生借助课外书籍、网络等实地参观等形式寻找一些课外资源来丰富他们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学生自身能力、时间和空间限制等原因,导致一些在知识的海洋中捞针,收获甚微。
微信朋友圈可谓是海量信息传播者,任何美好且有利于科学学习的相关信息都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比如,在六下《宇宙》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在找到资料中以链接或者二维码的方式分享了有关月球、太阳系、星座有关的文章,专门介绍空间的微信公众号,伽利略、哥白尼等科学家对宇宙探索的励志故事,模拟月相运动、太阳系运动等有关的模拟实验、模拟宇宙空间的APP软件等等资源。
朋友圈不仅给了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学生在众多的资源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对科学学习不断起到补充和延伸的作用。同时,家长与教师、家长之间也可以分享相关资源,互通有无。
三、小组群,合作分享交流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重视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在愉快的小组合作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交流。
在科学小组分组之后也会建立与之对应的微信小组群,并以各类名字命名,有“四维空间”、“黑洞”、“掉到牛顿头上的苹果”等等,完全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在这样的私人空间中,他们开展各项问题的交流与活动的合作沟通,在某些小组的成员针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或者不惑之时,他们就会邀请老师进来给予他们裁决与指导,待问题解决之后,老师就会主动退出他们的“领地”。
这样在属于自己的群中开展合作与交流,没有了课堂的压力与紧张,学生心情放松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他们合作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课程标准[S]. 北京: 北京师大学出版社, 2001.
[2] 沈君珠. 微信在辅助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教学设计,2015(6).
[3] 陈俊颖. 微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学周刊,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