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逻辑必然性及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31期   作者:迟祥 何鎏
[导读]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迟祥  何鎏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100033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50030
        摘  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面对各种风险考验过程中,在各种思潮和思想的碰撞中,马克思主义牢牢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创造性地解决革命、改革、建设、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胜利前进。这就涉及到选择必然性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同时进一步对其实施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意识形态;指导地位;逻辑必然性;路径探析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新时代的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时代的全新思想理念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为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强党强国和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党和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能量。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所取得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这一中心原则,通过对这一原则的必然性的探析和路径的探索,更好的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逻辑必然性
1.理论逻辑: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阐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探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原因,必须探寻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为什么要始终毫不动摇地选择、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由它内在规定性决定的。
        一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党毫不动摇地选择、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的伟大真理,能够与时俱进地正确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近100年来,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是,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始终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看作自己的神圣使命,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集中地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根本利益和要求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相一致,是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正确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动指南。
2.历史逻辑:历史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成为指引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科学地认识时代、认识世界、认识中国,在近代以后中国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成为最先进的政治力量。通过透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发展变革,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逻辑必然。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自古以来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曾经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最终扎根中国大地,与中国悠久的历史不断融合,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是历史与人民的必然选择。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实践的必然。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才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进入新时代,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破坏活动越来越猖獗,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噪音杂音也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仅仅是理论之争、观念之争,更是道路之争、前途之争。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战胜非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形势,只有高度自觉、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实践选择。
3.现实逻辑: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一是,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形态中,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推翻旧政权时期、在自身执政初期与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从而体现出统治阶级利益之特殊性与社会成员利益之普遍性相统一的特征。意识形态反映的是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即每一个领导革命的阶级借以认清使命,团结群众的思想观念及口号,因而它又必定是每一种革命得以成功的舆论基础。“任何在历史上能够实现的群众性的‘利益’,在最初出现于世界舞台时,在‘思想’或‘观念’中都会远远超出自己的现实界限,而同一般人的利益混淆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出于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维护自身长期统治的需要,从奴隶制、封建制发展到资本主义制度,剥削阶级的统治方式更加讲究策略性,也会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特征。统治阶级会通过出让一部分局部的、有限的利益,进而安抚民心、笼络民意,这也使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普遍一致性,这种普遍一致性适用于各种社会形态之中。
        二是,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特殊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殊实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的任务更加凸显。同时,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的要求更加迫切。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坚持实现共同目标的方向,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更好汇集起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这是中国的实际,也是意识形态特殊性的考虑范畴。
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路径探析
        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在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提高意识形态斗争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同时,在意识形态的较量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和宣传方式的改进。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党员干部要熟读经典保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立足当下现实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思想,通过学懂悟透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确保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只有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的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防御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当前西方国家借助新媒体传播媒介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采取更加隐蔽的渗透方式,面对这种情形一方面应当加强对舆论动向的引导,关注民众聚焦的问题通过听取民众代表的建议和专业人士点评的方式确保舆论动向的健康发展。强化意识形态的责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增强管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在监督下有效履行职责,增强自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舆论动向的监控,多渠道收集舆情信息并做好归类和分析,不给错误思想留下一点发展和传播空间。
2. 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变、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制度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弘扬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及时把治国理政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中国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时代形态。
3.提高意识形态多元化、网络化应对能力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格局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素材和动力,但这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要警惕不良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必须建立和完善特定的法律制度,对不良社会思潮进行法律上的约束,减少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消极影响,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化的心态看待社会思潮的多样性。面对社会思潮的差异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吸收各类社会思潮中值得借鉴的部分,使其化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民判断和抵制不良社会思潮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以此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地位作用。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对不小的挑战,主要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了时空束缚,促进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增加了难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N].人民日报,2018-08-23]掌握信息网络化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既要推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又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既要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水平;又要完善网络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互联网实时监控,不断探索引导网络舆论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运用微博、抖音等新兴信息平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方向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4.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的出发点来自于学科的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成效,关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要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发展繁荣。要做好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贯通性研究,在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继承的同时,更突出地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要加强对当代中国与人类社会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剖,加强对古今中外重大历史经验的提炼研究,并以这些重大问题研究为基础,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充分运用中国话语、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推动工作、指导实践。
        理论创新的落脚点是增强其解释力和说服力,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提供不竭的源泉动力。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于社会现实,以我国当前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关注点和出发点,以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依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我国的现实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回应。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8-05-05.]任何理论要想保持其科学性,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完善和发展,坚持以问题作为理论发展的导向,才能保证理论永不过时。
5.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文化浪潮中脱颖而出和在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中依然屹立的关键所在,就在于宣传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整话语表达方式,改进以往宣传工作中形式单一、强制灌输的形式,以更加亲和的姿态走进大众当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利用好党报党刊、电视电台、手机互联网等各类宣传平台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时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和引导,增强其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感,净化传媒环境,减少错误思想的传播;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为切入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节庆日、纪念日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宣传素材,其本身就是社会主流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鼓励各地适时举办多样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以群众耳熟能详的方式参与其中,对民众起到感化引导作用,塑造民众的精神世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