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旖旎 闵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摘要:高校是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寸土必争的前言阵地。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双刃剑”效应凸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复杂度更高、互动性更强、辐射面更广等特点,如何科学评价其在此复杂形势的实效性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在明晰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采用CIPP评价模式,以发展性评价为价值导向,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基础,从规划、资源、过程、效果四个方面构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实效性评价;CIPP评价模式
新媒体时代随之而来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在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新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内容多样化、载体现代化、环境虚实结合、价值选择具有一定差异性等特征。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认清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科学评价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是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质量以努力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要之举。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备了更多的平台和抓手,也使得工作实效性评价有据可依。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抓住新媒体时代特征,并结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与实效性要求。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最初源于企业管理领域,强调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评价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1]我国当前正深化改革教育评价,强调对教育质量而非数量的评价。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0月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坚持科学有效的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2]因此,本文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着眼于院校发展全局,开展全过程、全员性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评价。
二、评价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
基于管理主义的奖惩性评价取向和基于建构主义的发展性评价,是当前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两大主要价值取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3]因此基于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文化的多变性、复杂性及高校工作的系统性等特征及上述理论基础指导,本文选取后者作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具体到评价模式,选取美国学者斯塔夫比姆1967年提出的CIPP模式。这一模式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duct)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其强调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4]可见,CIPP评价模式与本文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评价的价值取向相契合。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对象分级原则。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面向全体在校青年的,这一工作的主体涉及各级党(团)组织以及各职能部门,每一级组织都需要结合自身职责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分级评价功能,能够适用于高校内部各单位或职能部门等不同评价对象。
(2)效果优先原则。如前文所述,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对工作实效性的评价,以此测评各部门的工作效果,引导全员关注网络意识形态内涵发展。
(3)诊断反馈原则。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高校这一工作的水平,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反馈功能,促进工作实效性进一步提升才是进行评价的最根本意义。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关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薄弱点的挖掘。
三、评价的四个主要维度
根据斯塔夫比姆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理论及发展性价值取向,本文选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划、资源、方式及效果四个维度分别对应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其中,成果评价是整个指标体系的重点。
(一)背景评价——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划
背景评价是对评价对象所处环境及其具备的有利条件与机会的评价。当高校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前对相应工作做好充分部署与规划,明确各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并提出总体性的指导意见,便基本具备了有序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政策支持。通常包括法律法规、工作计划、管理条例等。
(二)输入评价——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资源
输入评价是对规划方案及其相关工作计划预算投入的评价。在制定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划后,高校是否按照计划投入相应的资源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得以开展的充要条件。通常包括专业人员、硬件如网络平台建设资金、活动经费等。
(三)过程评价——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
过程评价是对规划执行、资源利用行为的评价。具备了资源后,高校及二级单位尤其是教师主体如何具体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能否最大化利用资源的关键。宏观意义上通常包括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分工形式、责任制度等,具体到微观层面即新媒体网络意识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途径等。
(四)成果评价——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
成果评价则对规划执行效果及满足受益者需求程度的评价。在某一个时期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完成后,对高校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是整个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对过去成果的总结,也是提升新一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质量的起点。通常包括新媒体平台影响力、学生用户黏度、工作特色与亮点等。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解释
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借鉴了相关政策文件内容、文献研究成果及会议发言,结合个别专家访谈确定了以下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其中9个二级指标分值来源于客观统计,4个来源于专家及师生打分。
(一)背景评价指标A1
大部分学者在对高校某一工作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时会忽视了对工作背景的测评,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通常由工作细微繁杂的党政部门主管,因此良好、科学的工作规划是该类单位有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步骤。B1指标通过统计该单位在评价年度内发布的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案、指导意见、管理条例等衡量背景水平。
(二)输入评价指标A2
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是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支撑。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5]可见,专业人才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尤为重要,而新媒体时代则更加专业人才针对网络平台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与操作。此外,网络传播平台的建设如微信公众号、B站视频号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场合,网络意识传播素材的收集也需要专项经费的支持。因此,各类资源的投入程度决定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三)过程评价指标A3
工作机制的建设和具体途径是否丰富是衡量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常规指标,而工作内容是否符合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及思想文化是评判工作实效性的最重要指标,因此在构建体系时将这一指标设为“一票否决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高校是广大青年聚集的场所,更应负担起培养青年学生端正意识形态的重任。因此,对工作内容是否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是这一指标的评判标准,是否合理回应国内外非主流意识形态并与其正当竞争也是体现其工作内容政治正确性的评判标准。
(四)成果评价指标A4
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和实效性评价这一主题,成果评价是本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点,因此设置了多个二级指标对工作成果进行全方位评价。其中,平台关注度、用户黏度是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所依托新媒体平台的用户数、阅读量占该部门人员总数比例,新媒体平台获得市级及以上表彰的次数衡量平台影响力,这些是衡量工作收效的指标;而工作创新、工作特色两个指标则体现工作质量,反映该部门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用心程度;最后,由学生评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衡量该工作价值的指标。作为网络意识传播客体,学生满意度高说明学生愿意接受网络意识教育并吸收了主流思想文化的理念,是该项工作实效性的最有力体现。
五、结语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更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破解当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困境、全方面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路径的初步探索。本文构建的这一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各高校间、高校内各部门间、二级学院间,能够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价值及实践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与测评作用。然而,本文尚且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重视对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及评价模式的探讨上,未来会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进行进一步论述与佐证。
参考文献:
[1] 蒋宝华.JY物流公司全面质量管理考评体系优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l.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l.
[4] 金亚飞.基于CIPP模型的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l.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研究”(编号:2020-D-121)
作者简介:
1.董旖旎(1984—),女,上海人,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闵丹(1988—),女,上海人,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