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31期   作者:  胡青
[导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胡青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难以割断的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需要厚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和营养,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不断向现代化转型,二者是融合共生相互促进的。因此,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前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融合
        
        一、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回答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但今天,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十分混乱,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主题以及判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仍然存在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内容是人生哲学。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但我们不能简单“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极端,大部分内容是精华与糟粕纠缠在一起的中间状态,因此我们必须还要坚持“一分为三”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知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对待一切事物的根本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在今天都没有得到实事求是的对待,都承受着不公正、不客观的待遇。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指作为个人思想体系的马克思学说、列宁学说。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是本来意义的、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按照列宁的权威解释,它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同理,作为个人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我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所有论述为指导,而应当是以马列学说中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为指导。
        (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也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指出:“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态度。


        (三)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1840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数仁人志士在长达一个半多世纪的岁月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资产阶级改良不行,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行,资本主义又不像想象的那样美好。正当人们处于极度的苦闷与彷徨之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当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相继上演了自己的作品又相继宣告失败之后,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 28 年的浴血奋战,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含义和依据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这种融合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层面相应区分为实践层面的融合和学术层面的融合。两者的融合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从实践意义上看,两者的融合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促进中国人健全发展的需要;从理论意义上看,两者的融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无论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还是从世界文化发展历程看,都启示着两者的融合。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就是立足时代精神和中国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鉴辨拯救传统文化,对其中的精华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说明进而丰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相比毛泽东那一代来说,不是进步而是后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里,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来看,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经验和传统文化相融合,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寻找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可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思想理论资源。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的现代化要求文化的现代化,而文化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能否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无论哪一种情况,本质上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并停留在原来的高度。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融合,是用马克思主义挖掘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气质性格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M](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M](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