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悦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桑落墅镇中学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师道德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现今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繁荣时期,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来支撑起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特此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提出明道修身、立德树人、仁爱筑梦等策略,从而更好的落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学文化;立德树人;策略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德”在教育中的地位,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追求与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强调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人格与能力。就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即“文化育人”,而“立德树人”与“文化育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立德树人”需要以“文化育人”为载体和依托。“文化育人”,是使人“文化”,在这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以文化人”,并在其中灌以“德”。这就需要教师要“立德树人”,培养出德才兼备,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德行的重要途径。
一、明道修身:立德树人之本
师德,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唐代韩愈曾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能“传道”,才有“授业”,“传道”要走在“授业”的前面。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得,经师教学问,人师教行为。初中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引导。不仅要精于授业,更要以传道为己任。
教师要“立德树人”,首先自身要有德。“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所谓“德”,即“得”,能够恰当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这是东汉刘熙对“德”的解释,说明了“德”,与人品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品格、品行、的养成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成为学生的镜子,需要以身作则,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敬仰。因此,教师首先在道德上是合格的,是非分明、有善恶观、知义利,能够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分清曲直,明辨善恶,重义轻利,才不失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新时代教师。
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一个有良好道德情操的教师,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修养,从而实现道德追求。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自然气质才华横溢,高雅光彩。教师的自我修养需要在读书中得以提升,教师只有常读书,多读书多读经典作品,多读中国古典诗词,才能在书香里陶冶高压情操,才能领略到道德之理。
古人言:不能正己,焉能正人?为人师表,知行要合一,教师的自我修养在不仅在理论上提升,更需要通过行动来践行,在行动中磨砺,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要做到不愧为师德地步,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言行去去引领好学生把握人生的方向盘。
二、教学文化:立德树人之载体
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思想教学的内容,例如“程门立雪”、“悬梁刺股”、“割席断义”等典故都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用丰富的文化意味唤起学生的认同感,使教学具有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教学文化能够成为“立德树人”之载体的原因。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务必要充盈“教育文化”,在教学中贯穿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积极的信念,让教学真正能够有助于学生思想的全面发展。
要让“教学文化”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蕴含教育思想,用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思想,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古今中外都有许多成熟的教学思想,是教育学家长期实践得出的结果,能够成为教育活动中参考与借鉴的思想。
作为教师,知识、能力和态度缺一不可,精湛的教学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豁达开放的胸怀和乐于学习的治学态度,是教师必备的素养。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否则,在信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进程之下,摆在教师面前的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会导致教师群体力不从心,焦虑感与茫然感剧增,缺乏信念与成就感,让教学活动缺乏激情与活力,教学活动也变成呆板生硬,教师也就沦为“教书匠”了。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语文的思维智慧。首先要能正确领悟文章中所展现的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并能养成辨别是非的思维能力。最终,能够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展,保持阳光心态。
第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比较重要,语文教育中文人风骨,个人高尚品质都在文章中多有体现,因此文学素养对道德情操与个人涵养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学科拓展能力。语文教学的学科拓展能力体现在写作中。因此,学生要学会创新,要多读多写。教师更应该有终身阅读终身创作的意识实践态度,并把这种能力转换为课堂教学赋予学生。
第四,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种虚妄的存在,但是又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论时隔多久,都能够将教师的人格魅力与知识魅力有温度的带给学生并影响其一生。
由此观之,教师要时刻充盈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勤于学习,丰富知识,厚积素养,常学、常换、常新,站在时代的前端,专研教学,充实知识,提升专业素养,适应“互联网+”的时代需求,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三、仁爱筑梦:立德树人之目标
习总书记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对爱的教育的理解。教育也需要艺术,教育艺术都是产生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之中。爱就是教育的动力,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也能够让教师自身实现成长,教师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引发教师职业道德的升华,并作用于今后的教学中。
仁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育事业充满责任感与奉献的精神,对教师职业充满敬畏与尊重;二是,对学生充满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期待信任与期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爱”。
教师肩担着灵魂工程师德社会使命,是传递社会道德文化,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因此,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正如十九大报告中说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个希望正是有赖于教师将一代代的民族希望培育起来,让他们德才兼备,为国家的发展与兴旺贡献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培育新人。
教师关爱学生,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并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立足于此,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脾气以及家庭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与个性发展,让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中不断得到成长,用爱心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以自己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唤起他们的求知欲,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亦是教育之宗旨。
参考文献:
[1]唐云琨.初中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4).
[2]将维西.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困境与突破[J].基础教育研究,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