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强
广东省高州市中小学德育培训学校 广东高州 525200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五育”的重要内容,能发挥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作用,是培养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但当前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途径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重要性;实践途径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生都要接受的教育活动。但劳动教育在当前教育体制中还是个短板,要健全“五育”之短板,必须要改变当前状态而重视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只在乎应试分数的高低,而劳动教育没有相关考试,而总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学校里,劳动教育形同虚设,缺乏师资力量和相应的教材,劳动课程被主要学科课程占用;家庭里,家长向分数看齐,包揽大小家务,只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社会上,功利主义泛滥,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的公益平台少之又少。于是,现代学生很少有动手劳动的机会,很难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之美,很难去尊重劳动人民和热爱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了学生的好吃懒做,公德心和责任感缺乏。社会上巨婴现象和犯罪现象因而层出不穷。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劳动教育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促进人的身体和大脑都起着无形的变化,逐渐强化人的体魄,影响人的思维,让人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远古时期,猿人通过取火觅食等劳动,最终进化成了人类。古有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劳动感人典故。今天,大江南北交通纵横贯通,上天入地工程日新月异,劳动创出了光辉里程碑,赋予了我们美好的生活。而未来美好梦想的实现,同样要依靠辛勤劳动才可铸就。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们美好幸福生活的源泉。而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到基本的劳动技能,为未来创造幸福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把劳动技能通过教育世代相传下来。由此可说,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的基础,它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劳动教育能健全“五育”的发展
劳动教育可以融合德智体美的教育价值,发挥全面育人的教育效应。劳动教育课程通过真实的劳动实践机会,形成真实的感官体验,打通学生从“身”到“心”对劳动的理解,让学生在深刻的体验中培养良好品德,增长智慧,增强体魄,并领悟到生活美。
1.劳动教育有助树德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劳动场面、劳动成果和劳动感悟等树立良好的品德。譬如学生可通过学校集体种植等真切的出力流汗实践,学会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学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在志愿服务劳动中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并树立报效祖国的大德意识。
2.劳动教育有助增智
劳动项目蕴含着劳动知识和人生智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能获得知识,并可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而优化知识,还能将实践和思考结合,“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1],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增长了智慧。
3.劳动教育有助强体4.开展劳动教育能令学生放下沉闷书本,通过活动筋骨,出力发汗,增强体质,从而获得身体的健康。无论是课内外劳动、家庭劳动还是社会实践,只要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而不是流于形式的,都能获得切实的强体效果。
4.劳动教育有助提高审美观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人们对劳动工具的制造、劳动过程的曲折和劳动成果的展示等都蕴含着生活之美。通过劳动实践能让学生认识到深层次的美,如坚守美、时间充实美、劳动成果喜悦美、奉献美,这些内在美才是真正的人生之美。学生品味到了这些人生甘美,情趣会变得更高雅。
三、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
发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五育”的必要手段。具体实践需要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资源,从面到点协作共同育人。
(一)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切实扛好劳动教育的大旗。学校要依照党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将劳动教育和学生的身体实际、校园实际相结合,保证师资力量,开足劳动课程,明确劳动项目,强化劳动效果,完善评价机制,并纳入常态化管理。
1.保证师资力量。
要注重劳动师资力量的投入,从教学基本功到教学技巧,深入培养专职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成果直接影响到评优评先。并可聘请校外能工巧匠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从而优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2.独立开设劳动课程。
可围绕劳动法规、安全生产、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探索创新等设计课程,并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设置必修与辅修劳动课。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会基本劳动技能,到加强劳动意义教育,开展的课程要保证劳动教育的连续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安排劳动常规。
学校通过制定劳动公约,规范每日劳动常规和每周劳动常规。譬如,每日晨读前安排值日生给校园花草浇水,每周安排集体大扫除。
4.强化劳动效果。
为增强劳动教育效应,每学期可设置劳动周,运用宣传栏、劳模讲座、劳动成果展示等,宣传劳动模式和劳动精神。例如设置环保周,让学生学会垃圾分类,养成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植树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劳动特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营造“劳动最光荣,祖国最伟大”的校园文化。
5.完善劳动评价机制。
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劳动评价制度,以劳动时间、劳动态度、劳动成果和劳动感悟分享做好积分登记,使之作为评优评先甚至升学的参考。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摇篮。家长必须懂得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首先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从衣食住行中做好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居室要明亮干净,物品放置要条理有序,从教导指引到逐渐放手让孩子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让孩子养成喜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好了劳动习惯,才能让孩子珍惜时间、勤勉好学、自律自强。通过动手亲身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辛,才能学会勤俭节约,才能知恩识礼懂孝。
(三)社会方面
社会实践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养成好品格。社会各机构要积极做好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通过政府部门引导企业、工厂、农场等社会机构履行社会职责,义务开放实践基地,支持学生接受劳动锻炼。共青团、工会等组织要主动搭建实践平台,支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进行公益劳动。
通过政府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力,使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如此形成协同育人,从而健全“五育”的发展。
结语:劳动教育是“五育”发展的基石,“是转变基础教育五育之间相互割裂的突破点和重点抓手”[2],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责任、有道德、有抱负的优秀时代人才。这不仅需要学生学到知识,还需要他们懂得劳动的真谛。这就需要教育者与时俱进的学习劳动理念,明确新时代劳动价值指向,保证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家庭、社会通过连续、多样的劳动教育,不断促进祖国建设接班人的德智体美劳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应斌林杰.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4).
[2]孙令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