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莲
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 322200
【摘 要】经多年教学实践得知,任何学科都有后进生,小学体育也不例外。小学体育后进生主要指的是,体育参与兴趣不高、运动能力较弱,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这类学生。通常情况下,他们在课上表现的比较消极,甚至还会因为各种理由不上体育课。如果教师不能通过有效策略转化后进生,很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如何转化后进生,谈谈自身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体育;后进生;有效策略
体育后进生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一是自身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做事缺少一定的毅力,经常对体育练习存有一种恐惧或者逃避的心理;二是行为习惯或者品德相对较差,怕苦、怕累、怕脏;三是体质较差,体能跟不上,无法真切体会到体育带给自身成长的快乐。接下来,本文就从以下几点提出了转化后进生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转变学生的运动态度,让学生从后进生朝着中等生甚至是学优生发展。
一、引入游戏元素,转化后进生
通常情况下,后进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是相对较差的,所以在他们的内心就会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不愿意去表现自我。久而久之,这类学生便沦落为一个小群体。由此,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想转化后进生,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为接下来的体育运动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可以立足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生动游戏的游戏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我相信学生会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如在小学体育短跑训练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转变后进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游戏活动:将学生科学分成若干组,模仿当前火热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开展“你追我跑”活动,让大家相互撕名牌,看哪个小组的学生间配合最高。由于这一活动属于带有竞争性的团队游戏,如果后进生不积极参与进来,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合作。所以在开始竞赛前我会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后进生勇于参与其中。通过我的一番引导,各小组成员积极帮助,相互鼓励,后进生表现的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
二、实行分层教学,转化后进生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尤其针对后进生来说,能够转变后进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重点关注后进生在课上的表现,如在做某项运动感觉非常吃力或没有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时,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示范,并积极鼓励学生展开多次尝试,这样既能拉师生关系,还能在无形中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一定的尺度,避免引来其他同学投来异样的眼光,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相反的教学效果。如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立足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开展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科学分组,包括提高层、发展层、基础层。提高层主要指的是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安排这类学生展开篮球竞赛;发展层学生主要指的是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安排这类学生展开双人练习;基础层主要指的就是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就是后进生,可以让学生在原地进行行进间运球,进一步掌握其动作技能。
三、注重激励评价,转化后进生
激励性评价是当前教育教学评价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对学生展开一定的激励评价,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对自身的关心与认可,打开学生的心灵,还能让学生以更好的心态参与到接下来的体育运动学习之中,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效。对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运用激励性教学语言去评价后进生,先肯定他们的优点,然后再用平和的语气以及委婉的语言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易于让学生接受,还能够让学生积极去改正,从而培养后进生良好的运动能力与品格。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后进生的存在。后进生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无法找到学生后进的原因,不能对症下药。因此,在日后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积极加强对后进生的关注程度,通过有针对性的找出学生后进的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开展有效的转化工作,让学生慢慢喜欢上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育自信心,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真切体会到运动带给自身成长的愉悦,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其想成为的样子——后进生转化案例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0(33):65-66.
[2]列艳华.小学体育课堂中如何激励体育后进生[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3):197-198.
[3]顾小冬.基于体育后进生的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83+85.
[4]张亚光.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后进生转化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93-194.